
太空旅游要来了?
近日,国家国防科工局“十四五”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商业航天专题项目正式获批立项。该项目是国内首个多功能亚轨道载人预先研究项目,由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主研牵头单位,联合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参与。
这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模式迎来重要转变:国家力量正在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向航天产业的前沿阵地。
过去几年,中国商业航天更多聚焦在卫星发射、卫星互联网、遥感应用等赛道,而载人航天始终被视为“禁区”或“远期目标”。此次在国家层面的项目立项,不仅意味着商业公司在载人航天层面的技术攻关,首次被纳入国家“十四五”预研范畴,而且将进一步强化了各界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预期,也有望促使更多社会资本关注和投入这一领域。
从参与方来看,穿越者公司作为项目主研牵头单位,打破了以往重大航天项目由传统国有航天巨头主导的格局;星河动力装备公司作为参研单位,凭借其已成功实施的多次商业火箭发射经验,为项目提供运载方面的关键技术支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重镇,为项目注入深厚的理论研究和人才资源。
可以说,这种“民营企业+商业火箭公司+顶尖高校”的组合,构建了一个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从项目定位看,“亚轨道飞行器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研制”是核心任务。这是一个从“能不能做”到“怎么做”的过渡阶段,为未来真正的商业化载人飞行提供底层技术验证。
那么,为什么是穿越者这家公司来牵头?
穿越者成立于2023年1月,成立时间并不算长,但始终聚焦在载人航天技术路径上。不同于其他公司选择火箭发射、卫星应用赛道,穿越者是国内鲜少具备商业载人航天全方位、全流程研制、开发和运营能力的企业,专注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研制与太空旅游运营,计划3~4年首先完成亚轨道可重复使用商业载人飞船研制,2028年实现中国乃至亚洲的太空旅游,开启普通人、商业载荷低成本、常态化上太空的新纪元。
今年8月,穿越者宣布完成了天使+轮的超募融资,由投资机构启迪之星加投。这是继彬复资本、中天汇富数千万天使+轮融资后,穿越者在近一个月内获得的超募融资。
这次他们能牵头项目,一方面说明其技术路线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在商业载人航天布局上,倾向于让“专注做这一件事”的公司先行一步,而不是让火箭、卫星企业“顺带做”。
亚轨道飞行通常指飞行高度超过100公里卡门线,但不足以绕地球轨道运行的飞行,穿过了卡门线,就意味着进入了太空。这一领域近年来成为全球商业航天的热点,其在太空旅游、快速点对点运输、科学实验等方面展现广阔前景。根据穿越者公司官网的介绍,旗下的穿越者壹号(CYZ1)亚轨道载人飞船,可将乘客运送至距离地面高度100km的卡门线,体验3~6分钟的失重,换个角度看世界。
如果横向对比中美两大商业航天大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

在美国,SpaceX已经建立成熟的轨道级商业载人运输能力,Blue Origin则在亚轨道飞行中积累了多次商业飞行记录。在中国,目前由国家队主导的神舟系列保障着轨道级的载人航天,但商业公司尚未进入“有人上天”的阶段。
因此,这次的立项相当于一个“信号”:中国版Blue Origin的雏形开始出现。虽然距离商业飞行还有不小距离,但政策层面已经打开了口子。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载人航天的难度远高于卫星发射。因为技术之外,最大的考验是安全与监管:
一是安全性,即便是亚轨道飞行,也涉及生命安全和高风险回收。二是商业模式,是否仅限于太空旅游、地球观景,还是能够拓展到科学实验、教育等等。三是资金与周期,从预研到真正飞行,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持续投入。
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层面,亚轨道载人飞行涉及的可重复使用技术、高可靠安全逃逸系统、商业适航标准等关键技术攻关,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技术进步和能力提升。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项目可能停留在“技术探索”阶段。
所以,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虽然这还只是预研项目,距离真正的商业飞行还有很长路要走,但从信号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小步快跑”的大事件,随着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将首次在国家层面支持下,系统开展商业亚轨道载人飞行器的研制工作,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亚轨道载人飞行或许会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又一个新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