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智慧教室里,AI助教正实时呈现学生的预习数据,教师据此精准调整教学节奏;实训车间内,5G远程传输技术将企业导师的实操画面清晰投射至课堂屏幕;行政办公区,教职工通过“i深职”APP三分钟完成跨校区审批流程……这一系列场景的背后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简称“深职大”)智慧校园建设的系统性突破。
作为教育部印发实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全国第一所以优质“双高”学校为基础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职大近年来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深职大在数智化浪潮中率先破题,携手华为系统构建起覆盖教学、实训、管理等全场景的智慧校园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夯实数智底座 从“网络通”到“数据活”
自建校以来,深职大始终与深圳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随着办学规模扩大,跨校区协同、海量数据管理等挑战日益凸显。2017年起,学校以一网通办、一网通学、一网统管等“九个一”工程为核心抓手,直面信息化建设中的“统分矛盾”,创新构建“组织保障、制度约束、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生态体系。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矛盾在统分平衡。”深职大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主任范士喜指出,“我们让业务部门主导系统建设,技术部门提供全流程支持,实现统一规划与分散建设的有机协同,从而调动各方建设的积极性。”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深职大与华为合作建成全国高校领先的Wi-Fi 7无线网络,部署3967个AP节点,支持单终端4.5Gbps速率、30路4K视频并发传输,实现教学、实训、办公全场景无缝覆盖。范士喜举例道:“以前老师反映Wi-Fi卡顿,我们到现场却难以复现问题。现在通过华为智能运维系统,可回溯每台设备运行数据,实现问题自动定位与优化,运维效率提升超过80%。”
数据中心作为智慧校园的“大脑”,承载全校2.5亿余条数据的汇聚与调度。基于华为私有云平台,学校实现计算、存储资源的统一池化与弹性分配,仅需一名教师即可管理数百台虚拟服务器。在数据治理方面,学校建立“谁产生、谁负责、谁维护”的权责机制,构建数据资源目录,业务部门可自主申请数据,技术部门负责对接实施,打通数据共享“最后一公里”。
赋能教学管理 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智慧校园的价值,最终要落到教学、管理与实训的实际场景中。作为职业院校,深职大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突出“教学与实训并重”的特色。学校不仅建成本地化部署的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过程数据的全程采集与分析,更针对不同专业打造个性化实训场景。
在汽车学院,学生通过远程直播系统实时观摩教师拆解车辆全过程;在制药专业,智能摄像头捕捉操作细节,自动识别不规范行为并预警......诸如此类的场景还有很多。这种“理论+实训”的数智化教学模式,让技能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技术搬进课堂,而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本质。”范士喜强调。
与此同时,学校与华为共建的ICT学院,不仅成为全国同类样板点的标杆,更形成了可推广的课程体系与认证标准,涵盖5G移动通信、AI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此外,校企合作通过共同开发新专业、共同开发新课程新标准、共建“工匠之师”等“九个共同”模式联合育人。范士喜表示,“有时市场尚未出现某类岗位,我们已与企业共同研发课程,培养未来所需的人才。”这种“前置化、嵌入式”的产教融合模式,使深职大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企业真实生产流程,毕业后凭借精准匹配的技能快速上岗。
在管理服务层面,深职大的“一网通办”平台整合了近500项服务事项,远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实现了行政办公、师生服务全流程线上化。跨校区办事无需奔波,师生通过“i深职”APP即可完成审批、缴费等各类操作。学校还在2024年初率先布局校内大模型应用,完成定制化开发,将规章制度、办事指南等内容纳入智能问答系统。范士喜透露:“我们正推动大模型向各职能部门延伸,未来将为每位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服务助手,让智慧服务触手可及。”
面向未来,深职大将继续深化与华为的战略合作,聚焦深汕新校区高起点规划,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技术堆砌,更是教育理念、治理体系与产业需求的系统重构。”范士喜总结道。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的今天,深职大与华为的合作实践,不仅验证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更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树立了“产教融合、数智赋能”的新标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