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四年,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办的第十五届COA学术大会11月22-26日在西安隆重召开。本届COA大会是在2019-2022 年行业受新冠疫情和国内集采政策等影响后召开的一次盛会。
本次参展企业总数超过300家,和2019年持平。作为医疗器械行业最早集采的行业之一,叠加行业新情况的影响,本次企业参展有了明显变化:带着主流产品来参展的企业依旧不少,更多的则带来了新材料、新设备和机器人等产品寻求带量外机会;还有一些主流企业选择不参展,把精力投入展会外的特色活动,更多企业则是把此次大会作为和圈内新老朋友的一次交流契机,还有不少上下游的供应商也纷至沓来寻找商机。
总体来看,今年的COA体现了新时代下骨科行业开启了新的动向:规模稳步增长、政策底部形成,国产替代和需求下沉加速、企业竞争优势和重心转移等因素,正在重塑着骨科行业。
一、骨科市场规模依然可观:受过去四年的影响,骨科行业增速出现阶段性波动。但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加速,骨科疾病又存在一定治疗刚性,骨科耗材的市场规模可观。其中,人口结构变化和手术量增长成为行业增长重要催化因素。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超过2亿,占总人口比重约15%,未来老龄化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长。2012-2021年,骨科领域手术总量从171万例增加至461万例,CAGR为11.6%,在微创手术不断普及、手术量提升和老龄化等因素推动下,骨科行业保持稳定增长。
二、政策底部已经形成:从集采规则来看,2021年关节国采、2022年脊柱国采、2023 年的创伤联盟集采续约、2023年运动医学集采,趋势上都表现为集采规则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重点在于希望企业能尽量中标,增加医院临床的选择空间,同时抑制恶性价格竞争,让集采降价幅度和淘汰机制更加温和。从结果来看,企业获得集采中选资格难度降低,利润空间也在逐步回升。2021年关节国采的头部企业,目前业绩已经回升,其他如脊柱、创伤等公司业绩也逐渐形成底部,不利因素正在逐渐出清。
三、集采中本土企业加速进口替代和渠道下沉,行业竞争格局重塑中:渠道下沉是国产公司的优势所在:以脊柱类耗材为例,国采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国产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一批优秀企业的涌现进一步提升了脊柱类耗材的国产化率。随着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和集采政策的影响,市场格局加速发生转变,国产厂商预计将持续替代外资厂商份额。
四、新时代下骨科行业的竞争优势发生变化:从不同的赛道来看:创伤手术非择期,对备货齐全度、响应及时性要求高,能为经销商分担流动资金压力、优化库存和物流调配的企业优势明显;创伤手术以二级医院为主,因此对渠道分销下沉的能力要求更高,本土企业更具优势,未来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关节手术中,老龄化和下沉市场放量为主要驱动因素,骨关节炎、髋关节骨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和老龄化程度最相关,二级、县级医院放量成为主要驱动力之一。此外,关节置换存量提升带来翻修手术量加速增长,翻修占比不断提升;能满足这些产品和要求的企业更具备优势。脊柱类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国内起步稍晚,但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更新迭代和政策支持下,国产化率提升较快。具备强技术迭代、强临床终端沟通和强供应链能力的公司将胜出。
五、新材料、新设备、数字化/机器人等百花齐放:今年不少公司推出了新材料,新设备和骨科数字化/机器人等产品,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标外市场。但该类产品到底如何商业化,是否能真正创造临床价值,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2023年COA作为骨科行业新时代下新篇章中的重要一页,把众多行业从业者从全国各地都汇集在一起。很多从业者都认为,骨科行业集中度必将不断提升,集采降价后对于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管控、物流配送、新品研发等提出更高要求,缺乏持续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的落后产能会逐步被出清。
未来,骨科领域市场格局的变化、销售渠道的重新整合,考验的是企业间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从长远来看,只有那些重视研发和创新,在头部医院、渠道和产品技术上都建立了较高竞争壁垒,在新材料、新术式、新产品等方面有布局和研发驱动实力的企业,才能在骨科行业升级迭代的浪潮中百舸争流、行稳致远,续写骨科新时代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