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开数据,今年1-10月,青岛文化娱乐业、限上住宿业分别增长33%、33.7%,分别高于全省12.5、2.7个百分点;预计接待游客1.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0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1%、54.68%。
仅看数据就已经相当惊人了,更遑论今年青岛还成功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成功入选山东唯一的全国文旅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还获评2023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必去城市。
如果说以往外界对于青岛的关注集中于经济领域,那么经济发展到今天,青岛已经成功在经济维度之外开辟了一个让外界认识的新视角——通过系统性的文化挖掘与开发,进行大规模的文化输出,并使之成为青岛发展的又一极。
新场景元素的不断涌现
今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着力打造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文化旅游发展极,辐射曲阜、淄潍、泰山、崂山昆嵛山四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构建“两大都市圈拉动、三大公园引领、四廊一线贯通、八大片区支撑”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这一关乎未来5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规划中,山东明确赋予青岛新的定位和任务,其期望溢于言表。
《意见》中还提出,推进青岛老城区申遗,实施邮轮母港、海洋牧场示范区等重大工程项目,提升滨海旅游度假区和崂山等核心景区品质,提升打造青岛啤酒等一批国际化工业旅游基地。
这样的背景下,今年,青岛抢抓2023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观摩的历史性机遇,“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5A景区创建和老城区申遗工作,把发展旅游和践行文化“两创”相结合,活化利用历史人文资源,推动名人故居对外开放,引进时尚业态。
此外,青岛不断推动滨海旅游提质升级,崂山风景区全面提升海岸沿线环境,打造最美崂山风景道,旨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在建设国际著名休闲度假黄金海岸方面,实施邮轮母港、海洋牧场示范区等重大工程项目,提升滨海旅游度假区和崂山等核心景区品质。
在建设全国工业旅游首选地方面,提升打造包括青岛啤酒在内等一批国际化工业旅游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是国内较早开展工业旅游的城市之一,早在2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就确定了53家单位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青岛啤酒博物馆成功上榜。
文化创新的“青岛表达”
蓝图虽然规划完善,但要真正推进文化两创,发挥文化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显然还需要青岛倾注更多的关注。
作为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潜力难以估量,不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文化跟市场运作与时尚经济深度结合,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也是青岛在文化两创中体现出的最大特点。
一方面,打造IP,用品牌思维塑造传统文化。
以柳腔茂腔为主的“胶东腔调”,从乡间走入了商业化运作的表演专场,以海云庵、浮山所、大鲍岛等为主的民俗街区,陆续完成了改造升级,迎来了文化的振兴和市场的火热,以特色民俗作为支撑点和原动力,以经典技艺和文创商品作为抓手和卖点,青岛的多个民俗街区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打卡地。
以流亭猪蹄、李村脂渣、王哥庄大馒头等为主的青岛味道,逐步完成了从美食产品到美食文化的转变,让天南海北的食客不仅品尝到了舌尖上的欢愉,更是从心底体验到了美食背后所蕴藏的人文情怀。
立足于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如此般的创造创新,在青岛不一而足。
特别是,青岛市牢牢扣住了非遗这条主线,借助推动城市非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融入了非遗之中,也让非遗因为拥有了传统文化的加持而变得愈加扎实醇厚。
去年,青岛市级非遗工坊评审认定结果进行了公示,首批进入名单的55个市级非遗工坊已经承担起了青岛传统文化乘势前进的重任,也树立起了青岛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大旗。
另一方面,注重现代科技的赋能,为文化增添现代元素。
中山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裸眼3D大屏为百年老城区带来新活力,成为青岛本地的热门话题,不断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参观;浮山湾畔灯光秀通过融入AR技术,展现建党百年、传统春节等内容,让青岛再次成功“出圈”;文旅推介虚拟人IP“青岛小嫚”通过智能推荐,帮助青岛更好地展现和传播本土文化,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
青岛凭借“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模式,为文化发展实现数字创意赋能,助力青岛这座旅游名城释放出更多活力,为城市换来流量热度的同时,也为品牌形象提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说到底,文化“两创”的终极目的是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着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的实施,青岛用足山、海、城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让市民游客全方位触摸历史脉搏、感受人文风貌。这个过程不只是潜移默化的观念升华,还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全新诠释,带动起了文旅、商贸等外延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切实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正是青岛在积极尝试的崭新路径。(王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