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食物和水资源的供给,还是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生态服务在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然而,随着人口高度集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新质生产力理念和陆海统筹发展策略,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平衡路径,不仅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为全球生态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从数据看人口增长与生态压力的变化
2000年至202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人口从5.81亿增至7.01亿,人口密度从每平方公里约1190人提升至约1673人。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以及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周边区域,显示了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这种人口高度集中的趋势,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约41.97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约43.19万亿元。然而,由于人口增长速度更快,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2000年7228元下降到2020年6212元。这表明,尽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在增加,但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资源的持续挤压导致了供需失衡的问题。
二、新质生产力、陆海统筹驱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理念强调通过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人力资本提升,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在我国沿海地区,这一理念的实施表现为以下几个关键领域。(1)科技助力生态提升: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对海洋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生态服务供给效率,特别是在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领域取得显著成效。(2)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供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尤其在城市化高度集中的地区更显重要。(3)土地与海域综合利用: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协同开发海域,减少生态资源消耗,推动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陆海统筹发展战略则从整体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将陆地与海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在陆海交界区域,通过构建生态廊道、加强湿地保护等措施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同时协调陆地和海洋的经济活动,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生态与人口空间匹配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分布与生态系统服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高人口密度区域(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生态服务供给不足,而在广西、福建等低人口密度地区,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较高。这种空间错配对不同地区带来了一些挑战:华北平原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高人口、低生态服务地区,面临严峻的生态供需矛盾,需加强生态补偿机制以缓解压力。广西、福建等低人口、高生态服务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对生态服务的经济潜力开发不足。与此同时,人口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错配要带来了诸多潜在机遇,如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减轻生态资源匮乏地区的压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以释放生态红利并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绿色经济与生态旅游发展。
四、从“人海”转向“社会-生态适应的海洋”实践
为推动沿海地区从“人海”向“生态海”转型,我国需深化新质生产力和陆海统筹的实践,重点包括:(1)优化生态保护机制: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和海洋生态红线的划定,构建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2)构建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全方位、多层级的监测体系,定期评估生态服务变化,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推动绿色产业转型:加快高耗能产业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助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4)促进公众参与与生态教育: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激发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构建全民共建的生态文化氛围。(5)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生态保护的经验与技术,深化国际生态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中国智慧。
五、构建全球海岸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沿海地带典范
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与高度发达的经济活动,为全球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在新质生产力与陆海统筹战略的双引擎推动下,我国沿海地区将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行路径。这不仅为国内区域发展提供了借鉴,更为全球应对生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希望。
(作者:高兴川、陈妤凡、马仁锋,作者单位: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职称分别为副教授、讲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