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以“盘活长剧,留住观众,行业还能做什么?”为核心议题,邀请编剧曹笑天、芒果TV影视中心副总经理戴玲、爱奇艺新弈工作室负责人何叶、春雨影视执行总裁张本、微博台网业务总经理伯莉等多位业内资深从业者。
在短剧冲击、观众注意力碎片化的背景下,嘉宾们围绕《雁回时》《覆流年》《无忧渡》《藏海传》等作品展开深度对话,尝试从内容创作、平台机制、用户心智三个维度,共同探寻长剧破圈的可行路径。
剧作革新:反套路叙事与“人本位”创作
长剧如何留住观众?内容革新是核心命题。“反套路”成为现场嘉宾高频提及的关键词,其本质在于跳脱类型化思维,回归对“人”的真实刻画。
《雁回时》编剧曹笑天表示:“写剧本时,我始终坚持把角色当人写,而不是当男人或女人写。 这种“人本位”理念,让《雁回时》在宅斗题材中突围 —— 通过“宅斗+悬疑”的复合结构,替代传统“为父复仇”为“为母复仇”,并打破“睿智长辈”人设,塑造出昏聩懦弱的老祖母形象,刷新了观众对宅斗剧的固有印象。他还透露,剧中仅出场5场的苗贵妃因角色立体,引发微博热搜,“哪怕戏份少,只要人物足够真实,观众就能看到闪光点。”
芒果TV的《覆流年》《我有一个朋友》则是“原创+新切口”路线的实践。《覆流年》作为2022年重生题材的代表作,以A级成本收获S级热度,颠覆性体现在女主无“金手指”、反派最终登顶帝位,张力与反转成为破圈密码。《我有一个朋友》则以“武侠高手打工记”的轻喜剧结构构建世界观,将江湖变职场,武林变打工人。戴玲总结:“创新是‘以小博大’的关键,哪怕是熟悉类型,也要在人设、结构甚至演员组合上制造新意。”
爱奇艺出品的《无忧渡》选择“情绪沉浸”作为突破方向。这部融合志怪与古偶的作品刻意弱化猎奇感,转向温和浪漫,如“山妖娶亲”“兔子灯”等桥段,营造出“家人围坐听故事”的氛围。制片人何叶表示:“我们希望它全龄友好,不把女性挡在门外,小朋友也能一起看。尽管采取“零广预播”的策略,该剧依然成为上半年广告追投率最高的项目,证明了真诚比套路更打动人。”
春雨影视的《藏海传》则通过对人物灰度的深挖,打破复仇剧的单一模式。剧中,主人公藏海在复仇路上不断自问“是否变成了仇人”,庄之行游走于弑父与求爱之间,赋予悬疑叙事更深层的人性反思。张本坦言:“如果只是一路打怪升级,故事太单调了。” 观众不仅反复“二刷”寻找伏笔,甚至自发参与“面具人身份”猜测,催生了“全民解谜”热潮。
平台逻辑:从“流量追逐”到“价值沉淀”
长剧要突围,平台机制同样关键。各平台代表也分享了正在发生的内容策略转型,从追求“即时爆发”转向“长期陪伴”与“用户参与”。
芒果TV在选剧时会问三个问题:“是否新鲜?是否独特?是否匹配受众?” 其中主力用户为18-35岁女性,占比达70%。戴玲指出:“平台不怕题材旧,怕的是表达老。” 芒果TV现阶段更重视“叙事密度”,主线集中、推进高效,让观众“每一分钟都不走神”。
爱奇艺的《无忧渡》从拍摄完成到上线历时近两年,最终在零宣传状态下“空降开播”。虽然初期引发行业担忧,但凭借稳定的内容质量,不仅登上上半年拉新前三,还成为广告主持续追投的首选。何叶认为:“平台要允许内容有沉淀时间,慢热未必是缺点。”微博作为社交平台,也正从“宣发引爆点”升级为“内容共创场”。伯莉表示,今年策略从“热搜优先”转向“长尾运营”——通过主创互动、媒体深解、UGC共创等方式延长剧集生命周期。例如《藏海传》中肖战与角色“庄之行”正式告别引发强烈共鸣,《长安的荔枝》则因唐文化解析在站内持续热议。她强调:“一部剧只有热播没有热议,不算真正成功。”
用户转向:拒绝“无效长”,拥抱“有料长”
“观众真的不看长剧了吗?”论坛上,这一问题被多次抛出,而答案也逐渐清晰——观众并非拒绝长剧,而是拒绝“拖沓、套路、空转”的“无效长”。
曹笑天分享了他写《雁回时》期间的工作习惯:“我每小时刷一次微博,看观众喜欢什么、吐槽什么。” 他认为,微博等平台已经成为“观众心理样本库”,有助于创作者避免“自嗨”。剧本既有创作性,也有“商品属性”,要精准回应市场情绪。
张本对《藏海传》的“热度意外”同样印象深刻。弹幕中,观众围绕藏海与庄之行的拉扯关系、配角“平津侯”的眼神戏反复解读。他笑称:“原本以为角色都是‘好人’,结果全被猜成反派。” 说明观众正从“二元对立”的叙事中,转向更复杂的多维人物。
何叶则以《无忧渡》的“意难平”现象总结:“这不是简单的虐,而是一群主创四年投入所汇聚的情绪。” 主演任嘉伦的一句“无忧渡是一种情绪”,道出了长剧最动人的力量 —— 能让观众在剧终之后,依然沉浸在角色与情节之中,并与主创、剧粉产生持续共鸣。
尾声:长剧的未来,在“真诚”与“迭代”中
从《雁回时》的反套路结构,到《无忧渡》的温柔沉浸,再到《藏海传》的人性深描,本次新浪潮论坛所展现的内容变革与平台策略,勾勒出长剧走出困局的一种可能路径。
正如伯莉所说:“真正的好剧,是创作者打底,观众共同完成的。” 当创作者从流量思维回到“人本位”,平台从数据导向转向价值共建,观众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长剧就能在碎片化的时代重新找到存在的理由。
它未必是“全民爆款”,但可以成为某一群人心中,最值得投入时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