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产资源开发加速迈向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关键阶段,有这样一位始终扎根于项目实操一线的实践者:他既熟悉资源项目的组织协同与工程推进,又擅长将一线经验沉淀为可落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他就是刘峰,现任矩阵资源(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07年投身有色金属资源开发领域以来,积累了深厚的一线与管理经验,曾任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导或参与多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动力电池原料镍钴及铜金矿产项目。近年来,面对矿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刘峰凭借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与务实的系统思维,致力于资源开发全过程的信息化重构与智能化实践,为构建资源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行机制不断探索现实路径。
二十余载行业沉淀,锤炼系统视角
刘峰的职业生涯始于世纪之交,那时中国矿产行业正处于体制转轨与技术升级的交汇阶段。他在环环相扣的环节中进行管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矿山开发、海外项目谈判、资源统筹与上下游协同的系统化理解。
他的产业规划、商务策划及推进管理能力在多个关键工程中得到淬炼与验证,尤其是在力勤OBI镍钴HPAL项目的推进中发挥了核心作用。2019年12月,该项目的首台高压釜设备在森松南通工场顺利交付并启运发往印尼。刘峰作为当时的副总经理出席交接仪式并致辞,回顾了HPAL项目高压釜制造过程中的经历和取得的各项成果,展现出其对项目进度、质量与协作机制的全面把控能力。
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刘峰也积极参与力勤公司项目市场端的前期布局。2020年8月,他出席了力勤资源与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销售协议签约仪式。格林美是中国领先的电池材料制造商,长期专注于“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发展战略,构建了全球领先的三元动力电池原料回收与制造体系,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拥有广泛影响力。此次合作的落地,也从侧面体现出刘峰在资源项目建设与市场接轨之间所具备的统筹与推动能力。
二十余年来,刘峰在矿产资源领域持续深耕,积累了扎实的系统化管理经验、卓越的工程统筹能力,并在行业内赢得了广泛认可与良好声誉。2025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特别聘任他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业内普遍认为,此次聘任不仅是对他深厚行业积淀的高度认可,也体现出其在推动新一代矿业工程技术发展的持续影响力。
从组织经验到系统创新,转向数字化的底层思考
在多个矿业重大项目中担任管理角色后,刘峰逐渐意识到,制约行业效率的关键往往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看不见的流程”之中——调度滞后、信息割裂、预警延迟、成本不透明等管理难题贯穿于项目的各个阶段,且常被忽视。作为长期的一线实践者,他开始思考:能否将这些经验与痛点,沉淀为结构化、可复制的数字化工具,从而以系统手段重塑矿业的底层管理逻辑?
在这一思路促使下,他于2025年7月设计了两款面向矿业场景的软件系统:《矿采云脑数字化平台V1.0》与《矿智云链数字化管理系统V1.0》。这两套系统聚焦“可视化运营”与“数据驱动协同”两大方向,分别覆盖矿山现场与企业中后台,意图打通从采前—采中—采后的全流程链条,构建一个兼顾管控与执行的智能基础框架。
通过将“组织经验”转化为“数据产品”,他正尝试用结构化、通用化的方式表达管理知识,让矿业数字化不仅停留在顶层构想,更在项目现场形成真正的落地路径。这不仅回应了当下矿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从项目到平台:刘峰在智能矿业中的持续探索
目前,刘峰主要协助完成公司从组建到制度落地的整体运营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在新一轮资源战略中的落地拓展。在持续推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他始终关注行业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演进。他认为,智能化、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的方向,更是提升资源管理效率和安全水平的关键抓手。基于这一理念,他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进数字化手段的融合实践,推动形成贯穿资源开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体系。
2025年,刘峰撰写完成了《矿产资源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测管理关键技术》一文,以真实矿区为样本,系统梳理数字技术在矿业场景中的落地路径。研究通过整合现场监测数据与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多源数据驱动的智能监测管理模式。实测结果表明,资源回采率和生态恢复速度均有所提升,作业安全性和预警能力也显著增强。该研究不仅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在矿区管理中的应用成效,也为行业向智能矿业迈进提供了可行路径与实践参考。
从矿山一线的组织者,到系统软件的发起人,再到新时期数字化管理理念的推进者,刘峰始终保持着“技术为实用而生”的信念。从印尼的镍矿综合开发,到中亚铜矿可持续开采,再到非洲地下矿产开采的精细化及数字化管理提升,他的探索之路不仅构建了个人的专业轨迹,也为整个矿业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兼具系统性与可执行性的参考模型。(杨金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