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下午,一场关于川菜传承与创新的名家大师专题研讨会在四川烹饪杂志社举行。
作为《四川烹饪》创刊4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围绕“烹饪改变食代”这一主旨,四川烹饪杂志社邀请中国烹饪大师彭子渝、卢朝华、杨孝成、徐孝洪,以及著名饮食文化学者杜莉、石光华、刘德跃,美食家郑强等汇聚一堂,聚焦“食代源动力: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畅论烹饪的发展新维度及川菜的传承与创新,从川菜40年的发展脉络中,提取川菜风行的“味道DNA”,探讨川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风向。
来自四川省商务厅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川菜餐厅有32万家,居八大菜系之首;而在川注册餐饮业市场主体数量达到63万家,足以说明川菜发展蓬勃兴旺。今年1-7月,四川实现餐饮收入1950亿元,同比增长13.4%,是疫情后恢复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而川菜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也备受与会嘉宾的关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嘉宾们观点新颖,金句叠出,让这场研讨会成为大师名家们思想交流的盛宴。
长久以来,烹饪被社会大众单纯从技艺层面进行理解。四川旅游学院杜莉教授表示,烹饪并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烹饪的科学性,川菜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孝洪感受尤为深刻。他表示自己的烹饪生涯非常得益于烹饪的“科学性”。他在烹饪实践中也非常重视“科学性”,认真研究川味的发酵技术,并引入西式优良技法和设备,使川菜的滋味更融合、更丰富。
美食家郑强则从艺术性角度来探讨烹饪。他表示,美食本身就是高级的艺术形式,是制作者、品尝者和分享者互动中共同完成的艺术。
作为本场研讨会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川菜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嘉宾们探讨的焦点。
川菜大师卢朝华认为,学习川菜,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在研究“味”上。可以根据时代需要,在保留川菜好的技法、味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调整和提升,不应僵化地固守所谓正宗。
川菜文化学者石光华则认为,对川菜而言,烹饪是底是根,“烹”是成熟,“调”是技艺中的灵魂。川菜的传承,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川菜经典所包含的智慧,经典的意义是在于开启未来。“川菜的发展要以传承为本,创新为魂,融合为法。”
据了解,《四川烹饪》杂志创刊至今40年来,不间断发刊440期,刊登的专业文章超过10000余篇,介绍的菜品超过20000余道,总发行量超过2000万册,发行高峰期时发行区域达47个国家及地区,影响了一代代海内外川菜人。此次参与研讨会的嘉宾也与《四川烹饪》杂志有着深厚的渊源,对杂志社的发展与未来,嘉宾们抱有深深的期许。
川菜大师杨孝成参与了1980年纽约荣乐园创建,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餐饮业第一家走出国门的合作项目。杨孝成认为,“《四川烹饪》创刊至今,它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对于川菜厨师学习和提升技术,走出国门,传播川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川菜大师彭子渝则希望《四川烹饪》再接再厉,在杂志的内容上跟随餐饮的时代需求随需而变,“既要讲术,也要讲道”。徐孝洪则深有感触的表示“没有《四川烹饪》这本杂志,就无法记录我们这一代川菜人。”
在川菜文化学者刘德跃看来,《四川烹饪》40年刊登了2万多道菜,其实是2万多种烹饪思想的表达,这展现出《四川烹饪》对于川菜发展无可比拟的价值。他希望《四川烹饪》继续保持“话语的权威性、信息的清晰性、行业的指挥性、学术的方向性”,成为食代的参与者和改变者。
当下的食客群体、厨师群体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播方式也在更新迭代,作为烹饪与美食文化的传播载体,在新形势下,如何讲好川菜故事?如何更好地促进餐饮产业良性发展?川菜的发展还面临着什么样的时代命题?《四川烹饪》后续还将在40周年到来之前继续与业内同行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