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区域,被贴尽了“富豪成群”“沙漠绿洲”“遍地石油”的标签。这块自古以来链接亚、欧、非的黄金地,在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却让山海相逢中东组一行感到格外亲切:
阿联酋——中东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100%,智能互联、移动支付已可“平替”现金,其中也包括“支付宝”。其最著名的城市迪拜,更是随处可见“中国元素”:从华为、海尔、海信等品牌出海,到中国电建三公司、山东高速等基建大户,再到义乌商品城、tiktok等“中国方案”输出,“中东”,似乎并不如此遥远。
土耳其——同样地处亚欧非咽喉之地,依然闪烁在“奥斯曼故土”的光环下。由伊兹密尔至埃斯基谢希尔再至伊斯坦布尔,经由山东港口青岛港“罗织”的航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出海实景:
跨越千年时光的老城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大批建筑建材横穿亚洲大陆由东而西;
能源换新也是这里的关键议题,比亚迪、长城等新能源车型源源不断挺进本土市场;
智能制造更是以这里为跳板、跻身欧洲头部竞争,海尔即立身于此,不断精进完善全球布局中的欧洲版图。
在新变化中寻找确定性,中东正是中国向西开放进程里的高光点:
中东国家是首批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截至2022年,中国已是中东第一大贸易伙伴。相较于最受中国企业出海青睐的投资地东南亚,这里人口密度虽有不敌,但区域GDP却为后者的近三倍。
进军中东市场,显然已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第二增长曲线。而于“一带一路”上的青岛企业而言,抢滩中东不是“将来时”,已在“进行时”。
青岛输出的“中东之最”
如果不是指示标牌上的阿拉伯字符,几乎很难辨别出阿布扎比港口集团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与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有什么不同:
近5层楼高的集装箱堆场绵延不绝,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在不同功能区域整齐堆叠;
各式形制货轮有序靠泊,高速轨道吊在岸线上一字排开,无人集卡往返穿梭,码头作业忙碌且高效。
就在山海相逢组抵达阿布扎比码头的当天,恰好有一艘20天前由青岛启航的货轮到港,载满建材、新能源车、蔬菜等货物的6000箱自然箱中将有近80%由这里集散至西亚、北非各地区。
码头操作经理助理George来自希腊,他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阿联酋有19个港口,最主要的阿布扎比港设有39个深水泊位,这里已经是中东地区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而青岛港不仅持有该码头30%的股份,更是码头自动化、工程技术管理等的最主要输出方。
类似的“青岛之最”在土耳其埃斯基谢希尔,同样让山海相逢中东组倍感骄傲。
海尔工业园区洗碗机工厂内,质量控制经理分别向记者展示了位于生产线上不同流程中的高精度摄像头。借由数字化解决方案,工厂实时全流程监控生产保证品控;同园区内的洗碗机工厂,也借由先进的传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产品质量的全数字化检查、监控和分析。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质量经理再次用到了“最”字:海尔在这里的技术是最棒的,比土耳其当地、甚至比欧洲至少领先十年。
而这正是中国作为世界制造枢纽输出的最优解——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是当前全球经济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无论格局出现哪些新的调整,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步伐都将在新变化中努力寻找确定性,与合作伙伴共建共赢。
品牌出海的“青岛故事”
此次中东之行,遭遇了无数巧合:
出发当天,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启幕;
抵达迪拜第二天,全球三大IT展之一、中东最大电子消费展GITEX开展,多家中国企业参展;
抵达伊斯坦布尔当天,海尔在土耳其首家Lighthouse店正式上线,海尔牌正式进驻本土市场。
而正是借由这一次次可遇不可求的巧合,我们得以借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解读中国制造品牌出海中的青岛故事。
相较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东南亚,土耳其是一个相对“遥远”“陌生”的地域,但同时也是海尔跻身欧洲前三甲不容有失的关键跳板。
这里是一个异常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市场,仅就白色家电而言,除西门子、博世等老牌欧洲劲旅外,还有Arcelik等竞争力不俗的本土家电品牌及早早进驻西亚北非的三星、LG等日韩品牌。换言之,要在这里站稳脚跟、西眺欧洲,竞争格外激烈。
收购Candy、Hoover牌并在埃斯基谢希尔布局欧洲区域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出口中心,即海尔入局的“起手”。而洗衣机与干衣机“1:14”的产品配比,也成了海尔以干衣机为抓手挺进土耳其市场的切入点。
五年时间,埃斯基谢希尔工业园已匹配起干衣机、洗碗机两家工厂和厨电与洗涤产业研发中心。如今,海尔Lighthouse首店开业、海尔制造以海尔牌正式亮相市场,标志着海尔已完成了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品牌全产业链布局,踏上了更高的起点。
GITEX,刷新了我们对“展会”一词的既有概念——在一个目力范围不可覆盖其大的物理空间内,肉眼可见“流量”以“人”的形式充盈其间。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之下,处处可见色彩斑斓、灯光闪烁的中国品牌。当然,海信是其间最为吸引我们的存在。
“中国第一、世界第二”自卡塔尔世界杯以来已成为海信身上最闪耀的标签,而中东市场对“之最”的感知并不仅仅停留在广告层面,往返于展位间的客户、消费者早在世界杯之前就已经对海信颇为熟悉。此次参展更多是奔着海信的高端产品而来,在深耕多年之后,这里的消费者已经有了更新迭代的自主意识,也是青岛制造对外输出的消费认知——我们需要这个品牌系列里,科技最先进的那个产品。
“本土化”青企带来中国机遇
语言障碍,是中东一行的“甜蜜负担”。
负担在于,这里并不是英语母语国家,英语使用率、普及率不高。尤其是在埃斯基谢希尔海尔工业园,园区内外没有一名中国员工,可用英语沟通的人也是寥寥;而“甜蜜”的地方在于,在全世界通用的表情和手势比画里,我们沉浸式地体验到了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普适性和可复制性。
作为欧洲区域内制造领域的总负责人,阿里最后决定用英语接受采访,其间不时蹦出几句土耳其味道的中文。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向中国记者传递友好,也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展现自己曾在中国工作、并于现在同时管理着一家海尔中国工厂的经历。
在阿里看来,无论是在土耳其,还是在意大利、罗马尼亚,抑或在广东江门金陵,只要是海尔工厂、只要是海尔的员工,那么在管理上没有任何区别。他将“人单合一”的精髓理解为与用户需求的“零距离”和对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而这一点也在当地员工那里得到了验证。
“我感觉是在跟引领者共同进步,并没有觉得是在为老板打工。”
“只要我创新的项目是好项目,从资金到人员,我完全可以自己说了算。”
“在海尔的这几年,获得了在任何其他地方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
在这家国际化的企业、在员工构成多元化的工厂,我们竟然得到了近乎一致的答案。论及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时候,他们更是幽默地援引了一个高频词汇——中国哲学。
这样的“中国哲学”也在阿布扎比码头散发着“魔力”。
中东本就是三洲五海之地,150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东地区包含了23个国家与地区,这也意味着本土化运营的青岛企业要面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口音各异的外籍员工,这都将为公司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精细化”是青岛港输出经验中的一大亮点。
色彩是超越语言的存在,运用色彩化管理,现场设备、物品以及道路、墙饰都一清二楚。而这只是细节优化的一个缩影,却也传递着青岛港精细化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生产组织上的优化衔接、生产工艺的优化升级,不仅高效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同时易于本地员工快速融入工作流程体系。
一路西行,我们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旺盛的生命力——一带一路,是经济之路,是贸易之路,是共赢之路。青岛企业,正在历经变革和转型的中东市场开辟全新的业务拓展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