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全面崛起,国家对信息安全和集成电路自主可控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有幸邀请到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杰出代表卢亮先生接受专访,与我们分享他的成长历程和对集成电路的独到见解。
记者:卢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在集成电路设计这一高科技领域,您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的丰富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步入这个行业,并在其中不断深耕的?
卢亮:非常感谢。我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兴趣源于对电子技术的热爱和对技术创新的渴望。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认识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这一领域深耕的决心。
记者: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您在多家知名公司任职并担任了关键职务,同时获得“spot award”“SNUG Shanghai Best Paper Presentation”“excellent engineer”等奖项,在这些经历中,有哪些特别值得分享的故事或成就?
卢亮:每段经历都是我成长的印记。担任Back end Design Manager期间,我参与了复杂芯片的设计,不仅锤炼了我的技术,也磨砺了我的团队领导力。在System Design Manager和Senior Digital Design Engineer的角色下,我也曾负责多项核心技术的设计、实现与优化,多次反复测试保障设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我精益求精,不断优化芯片安全启动流程,为芯片的安全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对系统设计的深度理解,我致力于推动智能边缘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通过结合模拟、数字及软件技术,为数字化工厂、移动性和数字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芯片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很高,产品需要不断迭代创新才能保持企业优势,您认为保持创新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卢亮:这一问题的核心,无疑聚焦于人才与创新机制的深度融合上。首先,人才是创新的基石,我们深知唯有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构建和强化人才储备体系,才能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人才的引进,更要致力于提升现有团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确保人才效能的最大化发挥。在此基础上,‘危机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并行推进显得尤为关键。此外,我们还积极拓展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深度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等多种形式,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还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为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我们共同招生、联合选题、成果共享,构建了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记者:除了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您还担任了湖南师范大学的实践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将职场经验与学生分享,并激发他们对集成电路设计的兴趣的?
卢亮: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将自己的职场经验融入课程内容,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让学生感受到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魅力和挑战。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多参与行业活动,与业界专家交流,拓宽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记者:说到人才培养,您作为经历过行业跌宕起伏的“过来人”,相信您的人生经验和行业经验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有益,对于那些准备或者刚刚踏入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卢亮:我想说的是,集成电路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在这个行业中,持续学习、勇于创新、注重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要保持对技术的热爱和追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适应变化,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