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师去游学》以中小学生的课本为“引导”,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的作品中选取了18篇最具代表性的内容选段,作为深度文化鉴赏读本。
本书由著名作家、学者沈嘉柯领衔,为全国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深度赏析近现代文学的作品的不同视角。通过经典名篇佳作与人文地理的结合,讲述了那些让人记忆至今的故事与文化情结。尽管行文的方式更像散文,可在我看来它更像是打破了传统散文的界限,将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和民俗风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幅幅生动画面的综合人文社会场景。
“土谷祠,是鲁迅笔下阿 Q 生活的地方,位于塔子桥头,在长庆寺斜对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是鲁迅度过少年时代的地方。你不妨去看看他的书桌,是不是真的刻着‘早’字。当然了,还可以去咸亨酒店,吃几颗茴香豆,搭配着当地的黄酒,感叹几句孔乙己的人生。在这里,处处都是文学的韵味,供你体验传统旧式生活的滋味”。
或许同样的讲述方式、同样的名人旧址的图片与记载,在另外一本书中只会感到非常萧瑟,而藏在图书馆的一角等待寻找资料的人。但在《跟着大师去游学》里,文学凭借奇异的力量,将枯燥的符号化为令人神往的想象。
这种神奇的力量来自字里行间那些将岁月凝聚为文化的记忆,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在书中,那些解说语言,仅仅是语调与口吻,就仿佛渗透着专属于那个时代或期待或哀叹的背景音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戴望舒:《雨巷》”、“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北国风光,分外妖娆”、“老舍:《北京的春节》”、“萧红:《祖父的园子》..”……。
文字的力量在于回忆,记忆的价值在于古老的怀念。在那些在中国近现代和追溯至五代、唐等今古联系文字符号的背后,在那些创作灵感的乍现中,文化的根系与精神历史的残余碎片因为时间而珍贵。
近年来,祖国大地上出现许多研学活动,但触及文化内在的少之又少。这本书由名家领衔,弥补了相关空白。
或许,你之前看到的山川河流根本不是它的本来面目。只有藏着的历史记忆的文明,能够帮助我们修补那些辉煌的文明遗址模糊的眉目与轮廓。如果沉默的器具与物质遗址没有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那么文学将借助抽象出来的血脉与根系,再次于纸上浮现出当年辉煌热烈与幽微哀叹。
当然,这种形式的文笔表现之于少年,更加需要多多配合“游学”场景。毕竟只有再现文明记忆的场景,才能尽力还原一二当时的客观历史真实。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人中国的文化自信。笔者从事文化工作多年,各界抬爱称一声阅读推广人、文化评论家,我想我也有义务,把这本佳作分享给大家。(作者:夏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