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一季又分出六个节气。中国自古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生活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节气便指导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呼应自然时节的变化,人们创造了一道道节气美食,其中不仅蕴藏着传统的饮食哲学,也寄托了不同时令下人们的美好期待和祝愿。一些美好的情感随同节气美食一起流传至今。
你知道我们的节气可以通过哪些自然现象进行判断吗?
立夏的斗蛋是什么游戏?
爆米花和节气又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翻开《出发!寻味中国:节气篇》美食科普绘本,跟着吃老师和饭饭,探寻大自然和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藏吧!
领略二十四节气的自然之美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呢?二十四节气的最初奥义就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古时候,人们大多以种地为生,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们发现了藏在自然时间里的耕作密码。二十四节气就像大自然的时钟,让大家能够按时耕种,迎来丰收。
春天的第二个节气叫“雨水”,这一时节雨水变多,土地被春雨打湿,变得松软,春耕便也开始了!
芒种芒种,忙收忙种。这个时候,小麦等待收割,稻子等农作物还要抓紧种上。田野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秋分时节,天气越来越冷了,为了防止农作物因天气而产生损失,要赶紧秋收啦。
那么,人们怎么知道当下是什么时节呢?物候就像时钟上的指针,指引着人们发现一个节气的到来。千百年来,古人长期观察并记录每个节气里的一些特别现象,逐渐发现它们与节气的关联,总结出了七十二物候。
当看到南方的燕子飞去北方,春雷闪电开始出现,我们就可以知道:啊,春分到啦!
立夏的时候,蝼蛄开始出来“开演唱会”了,蚯蚓也久违地出现在地面上,王瓜也开出花朵了呢!小朋友,你有见过这种花吗?
不过,古人确认物候时的观察范围基本在黄河流域,而且受限于当时的认知,也会有观察、总结出错的情况。小朋友,对比古人总结的物候和自己身边的现实情况,你一定会有很多不同于古人的发现!
品尝二十四节气餐桌上的美食
人们依据二十四节气造就了“不时不食”的美食餐桌,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时令季节选择食物。节气美食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也寄托了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处暑之后,天气变得干燥,人们的身体会感到不舒服,这叫“秋燥”,为了防秋燥,人们会吃一些清热生津的食物,俗话说“处暑吃鸭,无病藏家”。
过去人们会在雨水这天爆炒去年的糯米来预示今年的收成,这寄寓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明朝的时候玉米传入中国,爆米花的原料才变成玉米。
而在小满时节,因为新的粮食还没收获,旧的粮食已经吃完,古人只能用一些苦菜充饥。现在人们不愁吃喝了,但小满“食苦”的传统还是带着大家的记忆和情感流传了下来。
同一时节,不同地域的美食也各有不同。你瞧,大寒各地吃的年糕,真是各有各的花样!
探寻二十四节气背后的风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不只和农耕相关,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碰撞出了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习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清明。人们在这天扫墓、踏春、放风筝,还会吃美味的青团。
立夏的时候小朋友们会一起玩“斗蛋”,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看看谁是最后坚不可摧的“蛋王”。
在古代,立冬是拜访老师的日子,这体现了我国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有这个风俗。
时代的发展中,有些习俗还活跃在人间烟火中,有些却逐渐暗淡“退场”。但只要我们还记得它们,它们就不会真正消失。小朋友,你们经历过或了解哪些节气习俗呢?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伟大的智慧,几千年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出发!寻味中国:节气篇》将带着小朋友体味食物的温度和情感,感受节气的奥妙和魅力。循着日常的饮食,去发现二十四节背后繁茂的文化“枝叶”,抵达文明的“根系”吧!
12月28日起,
来肯德基餐厅买快乐儿童餐,
即可随机获得《出发!寻味中国:节气篇》1册(全套四册)
随机发放,数量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