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25年3月8日——在中心美术馆,艺术家王海龙的最新个展《一吨风景》隆重开幕。展览以“风景”为切入点,通过巨幅油画、装置艺术、镜面反射等多种媒介,重新审视当代视觉认知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王海龙以其标志性的创作序列,带领观众进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与精神之旅。展览开幕之际,我们有幸与王海龙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探讨他创作背后的思考与理念。
一吨风景:精神密度的计量单位
王海龙解释道,展览名中的“吨”并非指物理质量,而是他对风景在当代认知系统中精神密度的一种独特诠释。他认为,风景在人们心中的感知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坍缩,有时膨胀,而这种变化对个体和集体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览入口的装置设计以一片片的形式呈现,象征着人们在走动中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每一片装置都代表了一个瞬间、一个视角,而“吨”则是这些瞬间与视角的累积,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重量。王海龙希望通过这种设计,让观众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流动性,以及风景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意义。
镜像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在王海龙的作品中,镜像反射效果和电子虚拟空间的运用尤为突出。他提到,镜像和反射是他对世界的一种探视方式,而科技的发展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展览中的《一顿风景:如意结》和《一顿风景:意境空间》这两件作品通过纳米技术控制了玻璃的反射效果,使其具有一种深度感。这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不仅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风景的多重维度,也打破了传统油画的二维局限。王海龙认为,当代艺术与科技密不可分,艺术家需要与科技发生关系,才能更好地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他通过镜面和反射,隐喻了当代社会中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复杂状态。
自然与图腾:艺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
王海龙的作品中,树木、植被等自然元素常常被符号化、拟人化,甚至意识形态化。他提到,自然是神圣的,而树木的生长脉络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秩序感。他将自然元素转化为图腾,试图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而艺术的作用正是重新建立这种联系。王海龙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自然的灵性与力量,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提到,尽管科技不断进步,但艺术始终是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感知光的重要媒介。
绘画与装置:艺术表达的多元维度
除了绘画,王海龙还擅长装置艺术。他认为,绘画和装置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绘画更注重平面的表达,而装置艺术则更注重空间与材料的互动。在展览中,他使用意大利的莫兰迪色管道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象征着时间的脊椎。这件作品通过管道的链接,展现了时间的绵延感与生活的连接性。王海龙提到,装置艺术的创作过程让他能够更自由地表达对时间、空间和材料的思考,而绘画与装置艺术的结合,则让他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创造出更具冲击力的艺术体验。
观众体验:共鸣与启发
王海龙希望观众在参观《一吨风景》时,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思考。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种对话,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他特别提到展览的最后一部分设计了一个暗的隧道,观众穿过隧道后会进入一个明亮的空间,象征着从过去到未来的过渡。他希望观众能够在这个过渡中找到希望与力量,活在当下,活出自我。王海龙强调,艺术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他希望通过《一吨风景》,让观众重新思考自然、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思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王海龙的《一吨风景》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探索。通过多重维度的艺术表达,他重新定义了当代视觉认知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唤醒了人们对自然与生态的思考。在这个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王海龙的作品如同一剂清凉的良药,带领观众进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与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