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我們是在做包裝,不如說我們在為未來的製造方式鋪路。”這是林豫聲在一場峰會上的一句發言。在他身後的演講背景板上,“碳足跡管理”“智能製造”“綠色鏈路”幾個關鍵字被高亮標注,像是在有意無意地提示他的思考框架。作為廈門友明包裝制袋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是國際數字經濟創新研究院首席專家,林豫聲的名字近年來頻繁出現在綠色製造的語境中,但他本人卻顯得格外克制。他不輕易談“變革”,更願意用“系統升級”來定義自己多年間的努力。
廈門友明包裝制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一家專注於生產購物紙袋、塑膠袋、衣套等紙類包裝材料的微型企業,註冊地位於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2016年11月,林豫聲正式擔任公司總經理。在此之前,他曾在南加州大學獲得環境工程碩士學位,主攻空氣品質控制與可再生能源。在外界看來,從污染防治到消費包裝似乎跨度過大,但在林豫聲眼中,兩者之間有著深層邏輯的連通性。
他接管友明的第一個決策,是將生產管理系統從傳統紙質調度表切換為模組化電子平臺,並在生產制程中逐步引入能耗分析工具。他解釋說:“環保不是一個口號,它是可衡量的技術指標。”數據監測和能源管理的引入,讓原本低效分散的流程得以梳理。他主張的不是激進的顛覆,而是以生產單位為坐標軸,一步步向“少污染、低冗餘”的狀態過渡。
但真正讓外界注意到林豫聲的,是他在供應鏈管控方面的戰略重構。他一改以往單一依賴材料商的傳統模式,牽頭組建橫跨福建、廣東及浙江的原材料綠色採購網絡,對供應鏈上下游進行垂直整合。這一調整,帶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通過集中採購壓縮原材料成本,降低了紙類包裝品均價約18%;二是實現原材料溯源可視化,為日後引入碳標籤體系打下了技術基礎。2021年底,企業實現訂單能耗總量同比下降22%,成為區域內首批獲得環保材料生產資質的微型製造企業之一。
不過,林豫聲始終強調,環保不是“打補丁”,而是“一體化”。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家公司如果不主動推動其內部機制轉型,那即使換了包裝材料也只是形式上的改良。”他主導推動生產、品質、管道、售後四大部門重組,並建立起以“節能-減廢”為核心目標的績效評估體系。在廈門友明的組織架構圖中,這一體系被明確劃分為“生產安全與環保管控”獨立職能模組,由副總經理直管,直接向林豫聲匯報。
2022年6月,林豫聲受聘為“國際數字經濟創新研究院”首席專家,成為該機構在綠色製造板塊的主要學術代表。他在受訪時曾表示,“數字工具的應用,關鍵不在於是否新潮,而在於能否幫助中小企業做出判斷。”這種落地性、實用主義的技術觀,在他參與的行業活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在“全國綠色智造與環保包裝產業創新峰會”期間,他不僅擔任主題演講嘉賓,還參與了關於“中小製造企業在碳中和政策下的轉型路徑”的圓桌論壇,現場提出了“將環保審計模組融入中小企業ERP系統”的建議,獲得多位嘉賓點贊與回應。
記者注意到,林豫聲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企業實踐與政策倡議中,也體現在他對於跨國協作的開放態度。廈門友明近年來逐步拓展海外市場,與國際品牌開展綠色包裝定制合作,並協助其亞太生產基地通過多項環保標準審核。這些合作並不以體量為噱頭,而在於能提供適配區域法規、相容不同生產條件的解決方案。林豫聲坦言,“綠色製造不能僅僅依賴政策刺激,它必須成為市場自發追求的競爭力。”
然而,挑戰仍然存在。在採訪尾聲,他坦率表示:“最難的不是提出新方案,而是讓工廠裏的每一個人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常在會議上引用一句話:“環保不是成本,而是新的效率公式。”這或許是他作為總經理最深的堅持——用數據建立信任,用執行推動轉型。
林豫聲的故事,並非宏大敘事的典範。他的公司不在一線城市,也不是千人企業;他的表達更偏理性,也沒有“演講家”式的熱血。但在綠色製造這條需要長期主義和系統耐力的賽道上,他像是一個安靜的築路人,一點點夯實那條從環保理念通往產業現實的路基。未來的包裝行業終將淘汰那些無法適應新規的參與者,而像林豫聲這樣真正理解“製造+綠色”關係的人,或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新引擎。(記者:賀子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