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加速进入数据驱动的治理时代,传统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成为政策关注重点。而在这个被算法与智能系统不断重构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却始终进展缓慢。许多机构仍依赖人工判断与滞后的统计方式,难以应对人才结构剧变、岗位技能更新迅速的新格局。高理建,这位长期活跃在人力资源科技与数据治理交界地带的实战专家,以其系统性技术视角和深刻行业洞察力,为这一行业带来了难得的突破性解决思路。
高理建的职业生涯横跨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数据系统研发。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开发者,也并非理论模型构建者,而是少数能将行业实情和技术架构无缝融合的系统设计者。他常说:“人力资源领域最大的挑战,不是找不到人,而是不知道该找谁。”正是这种对问题根源的直接洞察,使他能不断提出务实、精准、可实施的系统解决方案,并推动它们在真实场景中落地。
从岗位功能模型、数据结构设计,到匹配逻辑的规则设定,再到应用场景中的可视化呈现,高理建搭建出一整套基于岗位演化与人才行为的分析框架。这些技术并不追求炫技,而是服务于效率提升与系统智能。他关注岗位的迁移性、人才的成长路径、组织对未来能力结构的动态预期,并将这些变量整合进多层级数据逻辑中,实现人才与岗位的高度匹配率优化。
事实上,在当下人口结构变化与劳动力市场重塑加剧的背景下,单靠传统指标如学历、工作年限,已远远无法准确描述候选人与岗位之间的适配关系。高理建的系统不仅提供静态数据画像,更构建出预测人才行为变化趋势的能力。在人才选择、技能投放、城市功能定位等场景中,能够辅助决策者理解复杂变量之间的真实互动关系。这正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中最为稀缺的价值所在。
高理建尤其重视岗位本身的数据结构。他认为,只有当岗位内部的能力要求被颗粒化、结构化,并具备行业演化路径标注时,人才系统的匹配才具备真正的技术意义。他带领团队对超过120个主流行业、上千个职业岗位进行了模块解析与技能链路归类,建立岗位分类语义图谱,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可扩展的技能关联数据库。这些技术细节的打磨,支撑起系统对行业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成为应用推广中的核心壁垒优势。
在具体实践中,高理建的工作往往围绕以下几类需求展开:区域政府部门的人才政策结构优化、企业组织的人力资本战略配置、教育机构的就业导向课程设计等。他的系统不仅服务于“找到人”,更服务于“预测人、留住人、培养人”,将数据驱动真正嵌入到组织运营的核心流程中。
技术只是表层,高理建真正想推动的,是行业逻辑的重建。他认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仍普遍滞留在“人事流程数字化”阶段,缺乏对人才认知方式的结构化变革。他鼓励同行摒弃“简历—岗位”二元结构,转向“能力—任务—组织生态”三维模型,这种视角不仅为企业组织提供了更精准的用人判断依据,也为政策制定者构建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持。
高理建对于“系统开放性”也有明确坚持。他拒绝封闭式开发,强调系统结构要具备可读性、可配置性和跨行业适应性。“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而人是复杂、多元、变化的系统。没有一个算法能永远适配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设计出能不断适应变化的系统结构。”这种以“结构适配”替代“单点控制”的开发理念,避免了许多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面对行业差异时的“失效”问题。
高理建的系统思维也受到了诸多政策改革方向的印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提出要建设“智慧就业平台”“高质量人才数据平台”等多层级数据载体,正与他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作为行业中的先行者,高理建的实践探索不仅为相关政策的落地提供了样本,也让技术人员与政策制定者之间有了更清晰的对话空间。
采访最后,他坦言:“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做技术的,我只是在帮行业想明白一个问题——如何用数据真正理解人。”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他工作的核心逻辑。在人力资源这个高度依赖经验判断与人工干预的领域,他以理性结构、系统逻辑和敏锐判断力,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数据不再只是辅助决策的背景材料,而是推动人才治理转型的主导力量。
高理建的工作正值时代之需。他所做的系统、提出的方法、倡导的理念,既体现了一个技术实践者的冷静判断,也折射出一个深谙行业之道者对未来秩序的构建愿景。在人力资源行业持续变革、数据价值持续被放大的当下,他所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或模型,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改变路径。(陈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