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理财文化万里行,基金走进千万家。欢迎大家搜索【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关注“2025年世界投资者周”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解锁更多理财知识。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强调 “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这一表述并非偶然:当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金融行业披上 “高效便利” 的外衣时,也让诈骗分子找到了新的 “伪装术”。他们借用 “量化投资”“普惠贷款”“虚拟货币” 等科技术语包装陷阱,将 “高科技” 变成 “高风险”,让无数普通投资者在 “致富梦” 中栽了跟头。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防范科技赋能下的金融诈骗,已成为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每一位消费者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量化投资黑科技,实则精心设计的收割局
量化投资,本是金融领域中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算法,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投资决策的高级投资方式。它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实时市场信息的捕捉,试图寻找投资机会,实现收益的最大化。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将其包装成神秘的“黑科技”,损害了投资者权益。
家住市区的投资者刘先生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近期想抓住这波上涨机遇,但无奈投资知识匮乏,不知道该选择产品。正在踌躇莫展之际,有一天浏览网页时,了解到一款名为“ Quant”的量化交易软件,宣称可将个人证券账户绑定在平台上,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实现行情预测、自动选股、择时交易等程序化交易功能,能够提高胜率。刘先生信以为真,喜出望外。于是,刘先生在支付 20000元/年服务费后,获得半年的试用期未盈利可退款承诺。交易一个月后,刘先生确实盈利了不少,但随后发现该量化交易平台每日自动选择5只股票进行交易,胜率极低,账户持续亏损,遂要求退款。但平台以交易周期不够长且试用未满半年为由拒绝,不得已,刘先生选择了报警处理。
“普惠金融”?实则诈骗陷阱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本质上,在急需资金周转的人眼中,普惠金融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很多时候,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他们打着 “普惠金融” 的旗号,干着 “高利贷”“骗取手续费” 的勾当。
家住杭州的王先生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此前接到一个自称“保险公司客服”的电话,声称为了践行普惠金融的精神,特意农民朋友单独办理了保险业务,每月将从银行卡中自动扣费。但王先生拒绝并要求取消扣费,对方随即发来一个网址链接,并声称可通过该链接提交取消申请。王先生点击后,看到页面与正规官网几乎一模一样,便按要求输入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接着,在“客服”的指引下,王先生进入所谓的人脸识别页面。但短短几分钟内便将王先生20万元转走。此时,王先生意识到上当,随即报了警。
这些 “金融科技” 骗局,你可能也遇到过
实际上,除了以上诈骗案例以外,还有多种披着 “高科技” 外衣的骗局,正在瞄准普通消费者的钱袋子。
01“虚拟货币云挖矿”:“零成本躺赚比特币” 的谎言
近年来,“虚拟货币云挖矿” 骗局成为新的高发领域。诈骗分子搭建一个 “云挖矿平台”,将 “算力” 拆分成小额份额,以 “100 元购买 1T 算力”“1000 元购买 10T 算力” 的低价吸引用户,宣称 “算力越高,挖到的虚拟货币越多,收益越丰厚”。可实际上,所谓的 “云算力” 全是虚构的,用户购买的 “算力份额” 根本不存在,平台显示的 “挖矿收益” 也是虚假数据。
02“数字钱包钓鱼”:伪装成 “区块链加密” 的资金窃取工具
一些诈骗分子仿冒正规区块链数字钱包,开发虚假 APP,诱导用户下载使用。这些虚假 APP 的界面与正规钱包高度相似,甚至会 “蹭热点”,宣称 “支持 ChatGPT、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代币存储”。
03“AI 荐股会员制”:“智能分析” 背后的 “割韭菜” 套路
“AI 荐股” 骗局,专门瞄准股市投资者。诈骗分子搭建一个 “智能投顾平台”,用 AI 生成 “股市分析报告”“个股评级”,甚至在直播中用 AI 语音讲解 “投资策略”,营造 “专业、智能” 的假象。 当用户质疑时,团伙会以 “市场波动”“AI 需要调整参数” 为由搪塞,直到用户发现被骗。
防范科技诈骗:用 “黑科技” 对抗黑科技,金融机构在行动
面对花样翻新的金融科技诈骗,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并未坐视不管。他们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搭建 “科技防线”,用 “黑科技” 对抗黑科技,为消费者筑起一道 “安全屏障”。
01智能风控系统:实时识别 “异常交易”,提前预警风险
各大银行、基金公司、支付机构纷纷升级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比如,当用户出现 “从未接触过量化投资,却突然向陌生平台大额充值”“异地登录陌生 APP,申请高额贷款”“短时间内多次向不同个人账户转账” 等异常行为时,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通过短信、APP 弹窗、电话等方式提醒用户核实交易;对于高风险交易,系统甚至会直接冻结账户,防止资金损失。
02诈骗监测平台:大数据 “溯源”,精准打击虚假机构
监管部门联合科技公司,搭建了 “金融诈骗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识别虚假金融机构、非法交易平台。该平台会实时抓取互联网上的 “量化投资”“科技贷款”“虚拟货币” 等相关广告信息,与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金融监管机构牌照数据库” 中的信息进行比对,筛选出 “无资质、仿冒正规机构” 的虚假平台等。
03科技反诈科普:用 “用户听得懂” 的方式,揭穿骗局
金融机构还通过多种渠道,开展 “科技反诈科普”,帮助普通消费者识破骗局。比如开设 “反诈小课堂”,用动画、漫画的形式,讲解 “量化投资骗局”“AI 荐股套路”等,有效提升了消费者的反诈意识。
全民反诈:除了机构,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
金融机构的 “科技防线” 再坚固,也需要每一位消费者提高警惕。记住以下防范要点,或能避开诈骗陷阱。
01不贪 “高收益”:记住 “天上不会掉馅饼”
所有金融科技诈骗的核心,都是用 “高收益” 勾起人的贪念。要知道市场瞬息万变,没有保本的投资,更不会有只赚不赔的投资。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所以遇到这类 “高收益” 宣传,一定要提醒自己:“这很可能是骗局”,不要因 “想赚快钱” 而冲动投资。
02不轻信 “科技噱头”:查资质是关键
诈骗分子最喜欢用 “AI”“大数据”“区块链” 等科技术语包装自己,让普通人因 “看不懂” 而产生信任。此时,我们要做的不是 “盲目相信”,而是 “查资质”,这些信息可以在监管部门官网等查到。如果某平台只有 “科技公司” 的营业执照,没有金融牌照,却从事 “量化投资”“贷款” 等金融业务,那一定是非法机构,要立即远离。
03不泄露 “关键信息”:守住资金安全的 “最后一道防线”
记住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证信息等关键数据。而正规金融机构从不会通过微信、QQ、短信等非官方渠道,要求用户转账、提供密码或验证码;也不会以 “评估费”“保证金”“激活费” 等名义收取费用。一旦遇到要求 “转账”“提供密码” 的情况,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 “指令”。
04遇到骗局及时举报:不让诈骗分子逍遥法外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遭遇金融科技诈骗,或者看到疑似诈骗的平台、广告,要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一是立即停止转账,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APP 截图等证据;二是拨打 110 报警,或通过 “国家反诈中心 APP”“12378 金融消费投诉热线” 举报;三是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防止资金进一步损失。你的一次举报,不仅能帮助自己挽回损失,还能让诈骗分子被及时打击,避免更多人被骗。
(文中案例来源:湖北孝感农商银行《【普惠金融】云梦农商银行义堂支行:以行动守护资金安全 以责任筑牢反诈防线》,2025.10.05;中信建设证券投教基地《【防非指南针】炒股新手遭遇量化交易软件陷阱:1万元买亏损,退款遭威胁!》 , 2025.09.0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