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的文章引发公众关注。文章作者是来自临沂教师邢斌,他以自己一个月送外卖的亲身经历为例,富有文学色彩地讲述了行业疾苦、生活不易以及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信息茧房”。“月跑2000多单,敲2000多户门,接触几百个商家,日行三万两千步,爬110层楼……”,综合算下来,每小时收入10元是常态,每小时收入20元是极限。可一位有三年经验的专送老骑手对他表达了质疑,表示就算自己一个月不间断地跑也只能跑1000出头的单量。
临沂教师外卖员体验到一些细节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争议和探讨,有网友表示“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邢老师的精神值得赞赏”,也有网友表示“没有正确的调研更没有发言权,不真实的结论会误导公众认知”。后来邢老师回应:“2000多单确实并非精确的统计,是根据收入反推的估算,除了单子本身的价格,收入还包含平台的跑单奖励、天气补贴等。”他表示,自己接“小单”多, 经过一周的统计发现,每单单价约在3.5元。“如果收入350块钱,我就约等于是跑了100单。”他还解释,“如果今天拿了28元奖励,相当于多跑了7单。”
调研的生命在客观反映事实,或尽可能还原真相。这样一篇文章经过了个体体验的实践,但 “添油加醋”的文学表达,使其所得结论是否准确是值得商榷的。
外卖员体验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对这样一种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求真知、搞学问的姿态,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临沂教师邢老师的调查确实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是还是需要实事求是换原本真。
其实,我们和临沂邢老师一样,都人为送外卖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可他注入的情感以及夸张的文学加工,会让苦难放大,也让不少读者只沉浸于情绪,忽视了调研逻辑的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