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读书和旅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也是当代人们对精神的一种追求。
4月22日,启动“书海沧沧,开卷扬帆”2023年海沧全民阅读节。
阅读节中包含4个板块、63项活动,“读行海沧”便是系列活动之一。
作为“读行海沧”第二季的5集系列人文纪录Vlog《海沧的日常》,海沧区融媒体中心特邀主持人、厦门第二批文化产业优才十点读书铭泉介绍,系列短片借由新媒体大V拜访海沧城区发展中的关键行业人物,抵达海沧五个代表型地点,与该地点的代表性人物读访的形式,通过一天的对谈、走访、体验、观察,体现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向我们展示了海沧日常的精气神。
一
攀登:向内探索,向外呼唤
位于海沧区的天竺山,被称为是“厦门后花园”。纪录片第一集《海沧的日常·山》中,主持人铭泉和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黎便在这里见面。他们在天竺山山顶翻开书籍《攀登者》,感受攀登的魅力。
成立于1996年的特宝生物是一家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正在攻克的慢乙肝治疗,也被称作是“珠峰”项目,因为这个过程很艰辛,犹如攀登,需要勇气和毅力,不断坚持,不断前进。
在海沧区,还有464家生物医药企业行走在自己的登山之路上,让人心生敬仰。
而身处不同岗位的每一个海沧人,心中也有需要攀登的地方。纪录片第五集《海沧的日常·城》中所讲述的环卫工人蔡月英,便是其中一个。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她,从事这份工作已有19年,在她的努力下,她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党代表,荣获2022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成立了蔡月英工作室,成为海沧落地生根的一个新阵地。
当阅读到廖艺聪先生的《守望海沧》时,才惊然发现,原来她不仅海沧的是“守望者”,更是“记录者”与“参与者”。
在海沧区,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畏惧攀登,坚守初心,为城市的变美贡献力量。
二
开放:跳出舒适圈,迎接新可能
文化和艺术,是一种无声的传承,只要你张开接纳的怀抱,它便会悄然落地,生根发芽。纪录片第三集《海沧的日常·湖》和第四集《海沧的日常·岛》,便讲述了文化艺术在海沧区落地的故事。
第三集中所访谈的嘉宾,是古琴美育专家陈志强,他通过厦门市“双百计划”来到海沧区,并创立了“瀚听文化”。
在海沧湖公园,陈志强面湖而坐,起手落指间,悠扬的琴声响起,如同湖面的波光,荡漾在我们的心间。
他们所读的书也很适配此情此景——《瓦尔登湖》,一个努力走向自己梦想的人,注定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纪录片第四集的嘉宾,海沧区青少年宫柔性引进台湾人才、海娃民族乐团外聘唢呐教师李绍弘,对于音乐有着更直观的感受。
在纪录片中,他们阅读的书籍是《乡愁四韵》,但对于年轻的李绍弘来说,虽然离开自己故乡,但却停留在喜欢的地方,依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海沧区便是以这种开放的姿态,接纳多样的文化和艺术,打造出城市的另一种美,让精神文明成为海沧区新的标志;对人才也是如此,不管来自哪里,落地海沧区,都能感受到亲切。
三
包容:胸纳百川,润物无声
纪录片第二集《海沧的日常·海》中的范宝琴,是一个十分热情的人。2017年,她加入了多个志愿者队伍,最终累计服务时长达到3000多小时。
在海沧湾公园,范宝琴讲述了“红裙子”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如今,这支队伍里不仅有流动党员、青年职工,还有退休老人和孩子,形成三代志愿者,真正做到了“群众性”“广泛性”。
在纪录片的最后,“不见外”的范宝琴带着主持人铭泉去了最具有海沧特色的海鲜餐厅“姐妹大排档”,他们一起对照书籍《厦门吃海记2》,探索海鲜的足迹,把书本用在了生活中。
书籍便是如此,它不是难以接近的高岭之花,生活的指南,前进的动力,烟火的浪漫,才是它真正的样子。
海沧区上下一心,通过全民阅读的活动,把书籍送到大家的身边,让海沧人爱上书本,也让更多的人,通过书与景,看到了海沧的变化。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家纷纷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表达对海沧的爱与向往。
更让人感动的,是很多观众还跟随纪录片的脚步,一起打卡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日常,字字句句间,都是对书的热爱,声声感慨中,让人心中充满温暖。
5集系列人文纪录Vlog《海沧的日常》虽画下了句号,但我们都知道,关于海沧的更多动人故事还在继续,在书香和美景的交织中,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带上书本,走进海沧,让读书成为海沧的一种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