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实录

2023-11-13 11:15:21     来源:

研讨会嘉宾合影

编者按:11月3日下午,“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举行。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涟主持,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水文化建设处处长、编审易文利,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民间美术部主任王雪峰,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陈明,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综合事务部副部长高青松,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昌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鹏,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王治,山东大学副教授王进,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任军伟,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薛良,《美术》杂志社事业发展部主任杨灿伟等专家学者围绕“长江主题创作的语言与风格”“长江主题创作与当代主题美术创作”“主题性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等议题展开了探讨,现将参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发如下。

研讨会现场

燕东升(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中国国家画院始终把主题性创作和研究工作作为重要的职责,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重大政策措施,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性的创作研究工作。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是中国画研究院,把“研究”两个字放在中国画研究院这个牌子里面,表明了研究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中国国家画院继承了中国画研究院的传统,所以也要把研究作为立身之本。我们要立足中国画研究院的根基,用优秀的作品创作和学术研究成果来擦亮中国国家画院的牌子。近年来,围绕着国家的一些重大战略,围绕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中国国家画院先后推出了“一带一路”“冬奥会”“黄河”“建党百年”等一系列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今天上午卢映川副部长、冯远老师对我们开展的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对我们的主题性创作提出了一些希望和要求。比如,在主题性创作中如何表达时代性?如何提炼和升华时代精神?主题性创作是大的命题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共性的命题和个性的表达、个人的风貌如何进行结合?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特别是他们强调,长江、黄河、长城这些主题是需要不断地去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不断地深化认知,不断地去深化创作的理念技法,精品是需要打磨的。这些对于我们做好主题性创作研究工作大有裨益。这次研讨会是中国国家画院以弘扬长江文化,表现新时代长江流域发展建设开展的一次主题性美术研讨活动。我提两个建议:第一,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这次长江主题的美术作品提供建议和意见,各位老师专家高水平的文艺评论能更好地发挥此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第二,希望大家的评论不要全是溢美之语,还是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听到大家对于作品的风貌、风格不同的理解,甚至希望有一些批评或者争鸣。这才是我们开展此次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也能对我们日后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引导我们的创作研究工作。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持人):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国家画院参加“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国家画院2023年度最重要的主题性创作与研究项目,相比以往的主题创作活动,今年长江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在组织规划、创作内容、题材设定、研究课题、作品点评以及展陈方式等各个方面有了新的探索与尝试,上午开幕式上得到了领导与同仁的肯定与赞扬,这是对我们的鼓励。项目从去年开始筹划,邀请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同志为这次长江主题性创作展览提供了选题框架,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相连,分为五个篇章逐一展开。今年4月召开长江主题创作的动员会正式启动项目,特别邀请了文化学者对于长江沿线的历史、经济、社会、水利、生态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解,随后组织艺术家深入长江沿线采风写生,以期让艺术家对长江有更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在组织创作的同时,配合展开理论研究,由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组织“现当代长江主题创作研究”的科研课题,对自古以来以长江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和本次长江主题美术创作进行梳理研究,重点探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题材、语言、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内容,为长江主题美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研讨。在这次展览过程当中,还特别邀请了专家学者对全部参展的139件作品进行逐一点评。在展览的呈现中,我们把艺术家自己在采风写生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艺术作品与专家学者们的点评陈列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导览,提升观展体验,更重要的是,推动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深入地学习、思考、提炼,努力推出更好的艺术作品。今天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在展厅仔细观看每一件作品,他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一条建议是:长江题材创作不能一蹴而就,要持续开展创作、打磨精品,把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头的长江精神风貌进行不断的提炼、展示和升华。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题性创作是中国国家画院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主题性创作中不断出精品、出力作,是中国国家画院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今天召开“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就是想请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次创作进行批评与总结,更希望大家对于未来国家画院如何继续推进创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长江主题项目的主要内容和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创作的选题文本方面,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专家组撰写长江主题创作的选题文本,一共设计了长江主题创作相关方面的170个选题,内容涵盖了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以及三峡移民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之后的长江主题创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参考和建议。第二,在项目动员方面,这次项目除了中国国家画院在职、返聘的艺术家参与以外,还特邀了长江沿线11个省区市的专家,以及有过长江主题创作经验的专家参与,确保长江主题创作专家队伍强有力。第三,我们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专家组对长江选题文本进行解读。还邀请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易文利主任,他围绕着长江给大家进行了生动的、普及性的讲座,系统阐释了长江的特色,讲座之后大家都表示特别有收获。第四,我们开展了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做到了创作与理论齐头并进。我们启动了“长江主题创作研究”的课题,课题在徐涟副院长的牵头下,陈明所长组织院内外相关理论家进行研讨,会形成10余万字的理论成果,这不仅是对这次的长江主题创作,而且是对现当代有关长江主题创作的成果进行的系统梳理与对比。同时,我们邀请所有入选的创作者围绕自己的作品分别写一篇随笔,表达对于自己创作的所思所想。同时还邀请了著名理论家对艺术家的主题创作进行点评。艺术家的随笔和理论家的点评结合在一起,都展示在展厅和画册当中。这是我们受多次创作的经验启发,思考如何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了解作品,也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艺术家们在长江沿线的11个省区市积累了一手的素材,把在一线激发的灵感和感受都呈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在这次展览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在展陈上我们也借鉴了以往成功的主题性创作展览的经验,通过对不同篇章的划分,让大家有针对性地感受不一样的长江主题创作。后续我们会赴香港以及长江沿线的六到七个省份进行巡展,尽可能地把项目成果进行更好的宣传和展示,扩大长江主题创作项目的学术影响力,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助力。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大美术学院院长):第一,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创作有一个特点,就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国国家画院主办,艺术家、理论家以及新闻媒体的参与,我们最后看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重大题材创作和一般创作不一样的基本特征。第二,重大题材创作的核心仍然是作品,要重视题材,但题材不是决定画面质量的根本元素,根本元素是语言和创新。艺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重要题材创作的根本所在。我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发现,中国国家画院的很多艺术家在题材、语言、创新上还是有很大进步的,不少作品在创作上、语言上有明显的提升和推进,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此外我还有几点改进性的建议。第一,围绕长江的重大历史题材挖掘得还不够。长江是一部中国文明史,其中有很多重大事件可以表现,比如我想看到的上古文化的重大遗址没有看到,长江上游遗存的文化用笔墨重构出来是会很震撼的。第二,对人文方面的表达不够充分。长江也是一部人文史,黄河、长江都是母亲河,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这里边有很多人文主义的题材,有很多大诗人都写过长江,所以我希望在人文方面能进一步挖掘。第三,民俗方面。长江沿岸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彝族等各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民俗活动也非常多,这方面也可以挖掘。第四,可以更多地表现建设成就。因为有很多著名工程都建在长江上面,比如三峡大坝。这次展览中表现建设成就本身的作品不太多,所以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在表现语言方面有两点还需要改进。一是风格的单一化,作品基本是具象再现性的,重大题材以现实方法为主导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不是只有这一种表现方法。我在参与“一带一路”创作时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我发现外国艺术家对丝绸之路的阐释、所用的语言和中国艺术家完全不同,抽象的、表象的语言都有,这让我在视觉上一下子从疲劳感中解放出来了。重大题材从来不是现实主义的一家独大,抽象的语言是可以有的,现在在风格、方法上还是有些单一,所以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一些突破,进行一些语言上的创新。二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革命、高科技革命的时代,主题性创作也需要多形态的展示,长江主题创作不是就单用笔墨去创作,我们艺术的形态应该多元。我希望中国国家画院成为生机勃勃创作多元的创新孵化器。希望未来的长江主题创作有更多好的作品,我相信中国国家画院是有这个实力的。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我印象里的长江大致分两部分:一是自然长江,一是人文长江。这也是长江主题性创作的重点,对于自然长江,画家应该画出长江的特色。有一年我从重庆坐游轮到长江,一路看了长江的景色,尤其到三峡的时候,我发现三峡的岩石肌理比中国画常见的皴法都复杂生动,然后我就联想到近现代画长江的画,比如傅抱石、张大千的画,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开展长江主题创作,应该深入地研究长江的历史、文化,画出长江文化的精髓,只有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人文内涵,把它提炼成富有深刻精神的主题,创作出的作品才能震撼人心。古往今来有很多感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都紧紧围绕着长江,长江不仅是一江碧水,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我们历史的长江、历史的河流。当然,长江除了表现历史文化之外,当代生活、当代精神也应该在作品中有所反映。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长江和古代的长江有什么不同?长江人民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的?这些在我们的作品中还没有深刻地体现。我认为作品基本上还是写实的多,或者运用传统的笔墨技法,但是缺乏浪漫色彩。我们在注重写实的同时,也应该增强浪漫色彩。应该把长江主题性创作继续深入地做下去,争取能够出现一批精品,希望参与这次主题性创作的艺术家们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这才不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不愧为长江黄河的优秀子孙。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第一,中国国家画院在2021年举办过黄河主题创作的展览,时隔两年又成功举办了长江主题的展览,这次展览的规模比较大,有国画、油画、雕塑、版画、水彩、书法篆刻,包含美术各个门类,展出作品有139件。这是美术创作的一个新的收获,通过长江主题美术创作推动了我们当下美术创作的发展,这个成绩要充分肯定。第二,这次中国国家画院的长江主题创作,包括前两年的黄河主题的创作,标志着我们国家组织的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在进一步地扩展,以前国家重大主题创作大多关注政治、社会、历史主题多,现在开始关注自然环境、生态保护了,说明创作主题在扩展在向前发展。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创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新思路,这对我们国家组织创作的方向有启示作用,意义是比较大的。我是在长江边长大的,对长江感到特别亲切。中国国家画院的重要工作是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方针,现在国家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这次用长江题材来进行主题创作,既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美术创作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推动美术工作的需要。长江、黄河都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表现抗战的《黄河大合唱》是非常有力度的、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长江也是传统山水画题材的重要内容,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袁运甫于1974年在长江写生,创作出《万里长江图》和《巴山蜀水》等精品,湖北著名画家姚伯齐的焦墨巨幅山水《魂系三峡》、施江城的长卷《长江胜景图》也都是长江题材的佳作。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有很多好的作品,不少画家都围绕长江作出了新的表现。在长江的自然风光方面,有张家界、洞庭湖、鄱阳湖、嘉陵江、崇明岛等,还有巫山云雨等,这些都是表现长江壮丽的自然风景;在人文景观方面,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这些题材在国画创作中得到新的表现;在建设方面,画家们表现了长江有关的新的建设项目,比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三峡大坝工程这都是重大的建设项目,画家们进行新的创造。展览中的这些作品是围绕长江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建设成果等各个方面来加以表现的,在艺术语言、材料技法以及作品风格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展览成绩是多方面的。这些作品不仅给观众以审美享受,还启发了观众和社会,能引起社会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生态的关注,所以展览的收获也是多方面的。在建议方面,第一我认为这个项目的时间较短,做一些精品还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包括写生、观察生活,还有探索特殊的创作方法、语言来表现长江的自然环境,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并展出139件作品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第二,这次展览是以长江为主题进行创作,是带有一些研究性的,我们可以尝试把新创作的表现长江的作品和以往的表现长江主题的代表性作品一起展出,能更突出长江这个主题,给观众印象会更深刻。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作为一次大规模的、系统化的、全景式地展现长江主题美术创作的荟萃,这次展览本身涵盖的组织过程带有示范意义,确实是用视觉图景来讲长江故事的集中展呈。展览中的作品也体现出了自上而下地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创作的特点。这次长江主题的美术创作与之前围绕长江文化主题展开的创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点,就是邀请了长江管理和研究部门的专家来进行创作建议和建议规划,以往也有江河主题、绿水青山主题的美术创作,但更多的是依靠画家个体找资料来完成,因此这次创作是一次超越。我提几点期待和建设性的建议,当然不光是围绕这个展览,事实上,当下国内的长江主题创作都有类似问题,要靠一个展览去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第一,以往在讲到近十年主题创作的时候,我自己也写过一些文章呼吁要扩大视野、摆脱模式化,从这点来看长江主题创作确实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对画家寄予不切实际的希望,让他们围绕长江文化展开特别科学合理深入的研究,历史与现实层面的长江主题是非常系统的工程,靠画家个体做大量的文献工作来画一幅作品是不现实的,从这点来讲很多画家仍然带有一种模式化的惯性。其实长江是一个大主题,不仅是画长江的自然风光,环保、交通、经济发展、民居、水利、历史等等很多主题都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以往以山水画、风景画来表现长江主题带有图式同质化、题材扎堆化的现象,在这次展览里也存在这种局限。第二,这次展览的作品还是更多地带有艺术家的个体想象和自由发挥。虽然长江主题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但是泛化的长江主题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核心和外延的区别,其实展览中的作品有很多是围绕外延部分展开的,而像环保、交通、经济发展、民居、水利这些跟长江切实相关的核心主题相对比较少,所以还是要更加有组织地进行创作。画长江主题的时候画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这三个问题在这次组织工作和展览工作里面都触碰到了,但是仍然有一些作品是一种惯性的凑题式创作。真正切题的长江主题的创作是要更加围绕真实的长江流域展开的,所以在核心部分的主题创作要增加。怎样围绕长江主题的核心部分展开更切题、更精准、更有组织的创作,也是长江主题创作的一个当下的问题,这里要更加依靠长江专业领域的专家,艺术家需要对长江进行跨学科式的真正了解,这样才能充分的把握,才能呈现出一些精准的细节去表现这个主题。第三,关于长江文化的每一个类型的题材,它分别适合什么画种和表现形式去呈现,这也是一门学问。有一些题材是国油版雕各个美术门类都能做的,但是一些细化分类的主题,它分配给哪个画种、哪种风格更适合表现这种主题,特别是人物画题材里的叙事性表现的作品,仍是我们今天面对长江主题创作时候的难点和重点,毕竟人物画才能够解决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学和家园、人居角度来看长江的问题。最后,长江主题是特别诗意的、特别恰当的一个主题,“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展览主题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守护”是一个行为,而“一江碧水”的诗情画意中,既有共饮长江水的诗意,也带有一种史诗性的豪情,是需要有高度、有广度的作品共同构建的。

薛良(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我简单说几点观展感受:第一,此次展览将书法也纳入其中,这点非常好,体现了展览的多元性。如果在画册中,将前期采风写生的过程资料加进去,那么画册的史料价值将会更好。第二,此次展览大部分作品对展览主题还原度很高,创作者从自身的角度深刻理解并成功表现了长江的创作主题,可见前期的组织、论证和规划工作做得较为成功。第三,作品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有很多精彩的作品以小视角承载着大主题。比如油画《再来一碗阳春面》,作者描绘的是长江流域的多种美食,这是一个很小的视角,但是却很打动人,而且用丰富的美食来表现长江流域物产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足,角度非常巧妙地承载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创作主题。还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是将个人艺术语言与创作主题完美结合,比如卢禹舜老师的作品《黄鹤楼》,画面中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巧妙地将黄鹤楼融入其中,毫不违和,进而赋予了黄鹤楼新的表达方式和观看视角,两者融合得非常成功。比如方土老师的《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这件作品,采用了近视角对三星堆青铜器进行刻画,创作手法非常多元,而且大胆创新,以娴熟的表现手法凸显出历史文物的厚重与质感,也将三星堆作为长江文明的标志表现得非常到位。还有一种精彩的类型,是将表现长江的经典诗意与写生实景相结合的作品,比如袁学军老师的作品《庐山》,将现实的实景写生与李白的诗意巧妙结合。为了更加凸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作者大胆地挪移时空,将人居与自然结合,给观者带来了更大的观看视角和新的审美意境,也凸显了长江流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此次展览策划之初从自然、人文、水利、经济、绿色发展五大板块进行分类,但是部分展品的主题在界别上并不明显,分类时也稍显模糊。建议在今后的巡展中,可以大胆尝试新的策划角度,对展品进行新的分类组合,比如可以按照古韵、新貌、生态、人文的角度做策展的尝试,这样便能与今后的巡展带来更多的新意。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作品在题材和表现内容方面与主题较为疏离,表现手法上也可以再做提升。建议在今后的巡展工作中,可以根据巡展场地的空间条件再做精简和调整。

李昌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这次展览全方位表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历史、现实的长江,一个时代发展中的绿色、生态的长江,一个内涵丰富的诗情画意的长江,一个极具视觉美学意义的长江。我生长在长江边上,长江是我的故乡,所以对展览感到很亲切。对长江的表现古往今来不缺乏名作,这次长江主题展览中的作品是当下关于国家宏大叙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集体探索和最新成果,十分难能可贵。我有三个方面的感受。第一,它展现了丰富的长江风物,有名胜古迹,也有时代的新风貌。我们既见到了长河浩荡、峡谷险峻、大江奔流,又看到了烟波浩渺、花木茂密、物产丰富、港口繁忙,一片欣欣向荣、和谐美好的景象。此外展览中的作品在挖掘长江精神、展现新经济方面也有很多表现。长江既绵长又广阔,既激烈又舒缓,有着百折不回的精神内涵,其间涌现了很多英雄豪杰,他们进一步升华了长江的精神境界。长江不仅仅是我们的命脉,也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文脉和气脉,我们在守护和表达着这份精神,并竭力达到新的艺术境界。第二,画家们各显其能地演化出不同版本的长江,生成新的长江表达。长江在滋养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赋能长江,建构一个关于当代长江的艺术形象。第三,长江永远是我们心里的一股清流,上善若水,一如它至善至柔的境界,展览作品整体呈现出优美崇高的美学趣味,是当下中国倡导和持守的美学趣味。总之,长江不仅是地貌物产,更是精神象征,我们今天审视和表现长江,不仅仅是视觉展演,更是一种精神追问和文化凝视,这次长江主题的美术展览不仅有丰沛的表现形式、精妙的艺术语言、丰饶的精神含量,还把长江的新景致、新境界融入进主题性的创作里面。最后,感谢艺术家们的表现,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的组织,愿我们守护好长江和长江精神,让它成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生命动能,激励艺术家们创造出新的文化气象。

易文利(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水文化建设处处长、编审):我长期从事长江水利工作,对于作品有这样几点感受。第一,系统性。长江文化系统、完整、丰厚的底蕴为创作提供了一片沃土。这次活动前期做了很好的规划,中期的执行精准、科学、合理,后期的作品展陈非常大气、流畅、生动。今后如果能在系统性和典型性结合更突出一下会更好。第二,时代性。如何在几千年的文脉中抓住时代的特点和精髓,这是一个难题。第三,标识性。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象征,在这次主题创作中很多作品都以此作为创作立意与主线进行体现,并充分运用都江堰、黄鹤楼等具有识别性的长江元素,为长江做了一次生动的画像,可以说是凝练的精华、生动的记忆,让长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以可观可感的方式演绎呈现。第四,差异性。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常常与黄土高原相关联,它是更厚重、深沉的,而长江则是更加绿色的、活力的,这次很多作品能够抓住长江的这些特点。此外,我对活动本身也有三点体会。第一,羡慕。画家这个职业非常好。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文化是最亮的底色,“文化强国”为艺术家提供了尽情施展才华的空间,让大家有机会展现能力、进行创作。第二,感动。在活动期间我接触了一些画家,特别是有两位优秀的女性,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位画家徐冬青,她克服重重困难,一定坚持要亲自去源头看一看。长江南源属无人区,手机没有信号,条件艰苦,随时都有可能失联,甚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她看到了斑头雁,一种当地独有的鸟类。这段经历让她的作品注入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她也慷慨地和其他画家分享了这些珍贵的资料。还有一位画家邱琳,她在四川青川一个偏僻茶园蹲点采风,连续七八天,每天就是带着干粮,和荒无人烟的茶山相互陪伴。她说在那些孤寂、空灵的地方,她感受到“绿”的味道,找到绿色调创作的灵感。这就告诉我们,创作优秀的作品还是要深入生活,需要到当地体会和生活一段时间,才能在作品中融入感情,更深入地表现好创作的主题。第三,建议。1、这次活动的组织筹划方面都非常好,今后可以继续延伸和活化。让画家讲述作品的故事。我们不要把作品束之高阁,而是要以人民为中心,让艺术创作既能为大众服务,也能为大众欣赏,真正做到深入人心。2、我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主持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那么我就想到我们的作品能不能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相融合,比如,我们的一些场馆能不能把作品融入设计方案,进行永久性陈列,或者通过打造美术分馆把作品进行展示。3、讲好这些作品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很重要。关于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利用,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比如依托多媒体形式做一个百名画家讲画的活动,将作品配上故事,以三分钟短视频展示并通过互联网传播。用一种生动、新颖的方式让作品活起来,也让文化活起来。4、我希望大家今后对长江更加关注,更加深入地去挖掘长江文化,包括长江的水利文化等等,长江文化可以说是取之不竭的宝库,比如禁渔题材、荆江大堤、上海长江口题材都还有待挖掘,所以今后还是鼓励更多的艺术家继续体验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民间美术部主任):表现长江主题艺术作品成果众多,在近代画长江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傅抱石、钱松嵒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中游历三峡,在长江三峡这一带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几年前在中国美术馆有一件《长江万里图》的捐赠,这件作品是2000年左右在亚明先生的倡议之下,组织了九个沿江的画家共同创作的,作品长64米,将从长江源头一直到入海的场景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本次活动和以前的长江主题创作活动不一样,这次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的活动是首次从国家层面组织全国画家画长江主题的活动,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我是从事美术馆工作的,所以想从美术馆的角度讲一下我对这次展览的感受。展览从年初到现在能有一个完美的呈现,而且精美画册同期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次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活动邀请了美术界之外的长江专业的专家来进行指导,对主题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化剖析和分类。第二,邀约了沿长江流域的一些画家画长江,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点。我是生活在长江边的,我的家乡在江苏扬州,我小时候经常到江边游玩,所以面对长江有很多想法,有很多人生的感悟。我认为生活在长江边的人和不生活在长江边的人画出来的长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区别。因此,让生活在长江边的画家来画家乡,感触更深。第三,展览和画册的呈现中有艺术家的个人感悟,也有理论家的点评,这种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呈现方式在展览里是不多见的,可以说这个展览或者图录构成了当代长江的人文图像志,它有图像艺术史的价值。展览中的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气息,这种时代气息表现为诸位艺术家个人语言的丰富性,这些绘画语言是当代艺术家的艺术贡献。同时展览中国油版雕及书法,各种画种的表现也体现了作品的多样性。我这次也参与写作了几幅作品的评点,特别是对于书法作品的评点,我认为用书法体现长江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我看到有一位四川的书法家写了李白的《青城山》,诗中写到李白从峨眉山下平羌江乘舟,是夜从清溪出发入长江顺流而下向三峡而行,最终抵达渝州。这是唐代对于长江地理的描述,再通过书法的呈现,沟通了我们与长江文化之间一个新的认识,因此用诗词表现长江的美好也是这次展览的亮点。 刚才张晓凌院长提到要有一些当代艺术的呈现。当代美术创作手法多元,在展览策划的时候,可以邀约一些当代艺术家,做一些具有当代性的长江主题作品。比如说在长江边生活的人会对环保问题比较关注,在我小时候长江的鱼很多,后来逐渐濒危到禁捕,那么这个现象也是可以用当代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以更多样、更包容的视角,进而可以更全面地呈现当下中国美术创作的基本面貌。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这次展览是一个精心安排的展览,它的亮点不仅在于展陈方式上的精心布置,同时也在于艺术家心得体会和理论家点评相结合的呈现,使展览更具可读性。其价值和意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具有当代主题性创作的文献价值。至少从宋代开始至今,关于长江主题的艺术创作一直延绵不断,从北宋时期的《千里江山图》,到南宋时期的《万里长江图》,一直到元代、明代、清代的一些关于长江的绘画,乃至20世纪上半叶都有很多经典之作。这些史实我们在这次长江主题创作研究的课题当中都有呈现、分析和论述。从古至今关于长江主题的美术创作是非常丰厚的,在一千多年来的美术创作当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风格的变化,比如从青绿山水到写意山水的转变,这是风格的变化;从繁复的青绿绘画语言到简约清新的写意性语言,这是一种笔墨随时代的变化;从山水题材向生活和城市发展题材转变,这是创作题材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之后到今天,艺术表现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以及艺术语言走向现代性,这些特点在今天这个展览上也有所呈现。这也体现了本次展览作品在长江主题美术创作历史脉络中的价值。二、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这次活动是当代主题性创作的又一次实践,这次展览的作品从多个角度来表现主题,包括长江的自然、人文、历史、航运、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从风格语言上来讲,展览体现出了长江主题美术创作的新动向,也展示出了最新的创作成果,在创作模式上也是有所变化的,其中不乏佳作,比如赵培智的油画《纤夫》是以平面的、粗犷的油画语言表达一种精神性;邓柯的雕塑作品《路漫漫其修远兮》带有一种浪漫主义、体现楚文化的色彩;卢志强的国画作品运用了超现实的绘画空间,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了几十年来中国海港的发展;赵奇老师用非常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展现长江源头老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此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优秀之作,限于时间不再赘述。不管如何,这次创作是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实践。另外,这次展览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一,创作叙事方式有很多路径和模式。比如在表现方式上可以用宏大叙事全景式地展现长江主题,也可以用个性化的叙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片段来表现主题,甚至利用更新的叙事模式来表现主题。第二,表现手法在构图、章法、色彩上还可以再进行创新,突破单一的模式,可以用更当代的艺术形式表现长江主题。比如画面空间上还可以用超现实或者抽象化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更具精神性的空间;用综合材料或者影像艺术来表现长江主题,等等。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这次展览不仅是体现了当代长江主题美术创作的新成果,而且也给予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高青松(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综合事务部副部长):作为来自长江流域的科技界代表,参加完这个长江主题的美术展开幕式后还是挺震撼的。我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在今天的活动上,每位专家都从自己行业的视角解读长江,这样一个多视角的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人文、历史、地理等多维度的立体长江。这么多领域的专家关心长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长江故事,同时也是回应了民众的关切,所以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这次活动是很有意义的。我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就从科技角度来讲一些自己的想法。刚才大家讲到了创新,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个主题词就是科技,在当前以科技创新作为显著特点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将科技元素融入艺术创作,那艺术作品就具有时代性了,可能还有未来的展望性,在形式上、题材上也能更加多元和灵动。长江是一个博大的主题,单靠一次活动把长江主题讲好是比较难的,但国家画院举办的这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为后面的篇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这个活动我也提几点建议。一是长江这样一个宏大主题下可有若干的分主题,可以在时间维度、历史维度、行业维度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形成系列作品,通过这样一个长时间的、深入挖掘的创作过程,可以产生很多精品,也能培养出很多名家。二是长江可讲、可创作的题材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结合在一起就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我们的科学家主要从事长江流域的科技相关工作,而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主要开展艺术创作。我们的科学家遍布水利、自然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经济等行业领域,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涵盖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油画、版画、雕塑和书法篆刻等方面,如果科学家和艺术家能有一些对接和碰撞,就可能创作出更好的、更有生命力的作品,长江主题的后续创作活动可以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讨。三是我们在打造长江特色的科学文化品牌,在探索科技、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播融合发展的模式。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开展相关品牌活动,还要开发品牌产品,包括艺术作品。当艺术和科技相结合,艺术作品就不完全是一个精神上的艺术形式,它还是具象化的产品,更有利于走向大众,这样既能满足于对公益上的支撑,还能有一些经济上的回报,相关的资源可以反哺和支撑我们开展其他活动,这是未来在延伸拓展开展长江主题活动当中可以探讨的方式。

张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本次展览是对长江主题图像志的梳理和构建,意义丰富。我谈以下几点思考:一、长江文化是多地域、多层次和多生态面貌的复合文化体系,包括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从文字文献到图像文献再到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因素都包含于这一系统的综合体。今天我们关注的长江文化,从形态上来讲多以宋元以后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主干的吴越文化为表现主体,对其他形态也需要广泛开掘。另外,中国山水文化诞生萌发的地方就是今天长江的沿线,不管是自然山川还是人文资源,包括很多自然和人文融合一体的元素,都是中华山水文化的滋养之源。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屈原、《楚辞》等题材,再追溯到《诗经》里面也有很多关于长江题材的描写。这些都是需要艺术家关注的。就如很多专家提到的,我们今天对于长江文化的描绘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挖掘或者研究的方面,那么关键是作为艺术家应该如何用美术语言来表现呢?在此我想到了以下几点:1、落实到绘画或者美术语言上,应该深入到一个画学的脉络中去,尤其要对古今流传的画题,或者重要的画学著作,与长江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刻梳理,这种梳理很重要,因为借助这种路径能够进入到中华文明丰富的体系中去,可以开拓更多连接古今的题材。因为今天中国画的题材相对于古人来讲变得非常少,但是如果对画学脉络系统挖掘和梳理,就能够把这条线索连接上,通过对长江主题的观照,有效地与中华文明体系形成有机的链接。2、整个中国诗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魏晋六朝到盛唐,都和长江文化有直接的联系,如果把这条线索连接起来,就能通过长江的诗文和画的对接形成一种对中国画诗意内质的重新激发,还包括将其他学科的碰撞引入到美术创作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3、要发挥艺术家的职业敏感,要关注自然人文的细部状态,除了宏大的叙事之外,能够通过更为细微的表述来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去,完成一种介入文化心灵的表达。二、如果把这个问题再进一步升华,还可以谈及两个方面。这次组织的主题创作和研究活动也是一次重要的创举。在20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来的很多集体写生活动,当时的画家直面了若干美术史上的问题,比如如何通过写生结合时代主题对中国画进行一次理性的革新;或者通过对现代人物的描绘以及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和图画主题形成一种内外互动的艺术表现,所以如果我们的长江主题创作和美术史上问题能确立一种有机结合,就能做更多这样的工作。另外,除了自然和人文的长江,长江的精神性塑造也很重要。除了在物质形态上,从自然形态上表现长江的文化,是不是还可以通过更丰富多元的艺术手段、语言方法来对长江的精神性进行一种表现式的挖掘,可借之加强文化价值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王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为了配合这次展览,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学术力量对长江主题的美术创作进行理论研究,我负责其中古代史部分的写作,所以今天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长江主题绘画创作。中国古代长江主题绘画创作按照描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大类:首先是全景式描绘,《长江万里图》在唐宋元明清都有,但唐代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其次是关于长江流域自然、人文景观的片段描绘;还有和地理舆图结合起来的,画上标注了具体的地理名称。以上有不少作品,特别是像《长江万里图》《千里江山图》这样的作品都体现了国家意志,跟现在一样,也是一种主题性创作,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古代和现代主题性创作的异同。我结合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变迁把各种类型长江题材作品做一个汇报。首先,介绍一下唐代山水画,主要分两大部分,一个是青绿山水,一个是水墨山水。《唐朝名画录》里记载了唐明皇天宝年间宣令吴道子在大同殿创作,三百余里山水一天就画完了,而且没有粉本,都记在心里了,所以他的才能是非常高的。很有意思的是,唐明皇也让李思训同样绘大同殿,李思训是细密精制臻丽的绘画风格,虽然画了几个月,但是唐明皇对两个人都十分赞赏,他认为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应该是划时代的二艺争锋之作,也成为其后山水画发展的深刻隐喻。现在看到的《江帆楼阁图》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一般认为是李思训流派的作品。据传王维曾画过《江山雪霁图》,在当时评价非常高,但画没有流传下来。五代是水墨山水画发展的时期,“荆关董巨”这四个人是在唐代山水画基础上形成了适合表现南北山水状貌的皴法和风格样式。据文献记载,荆浩本人就画过《长江万里图》。董源山水取南方之丰茂秀润、云水葱茏的特质,董源、巨然对后面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极大,据记载,巨然曾作《长江万里图》。宋代是山水画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是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并行繁盛时期,宋代创作山水长卷是最多的,除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王诜《千里江山图》、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外,据文献记载,范宽、燕文贵、郭熙、米芾、赵伯驹等均曾作《长江万里图》。元代是山水画的转型期,据文献记载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倪瓒都画过《长江万里图》。到了明代,戴进、吴伟也都画过《长江万里图》。清代有三幅表现长江题材的作品比较重要,一个是王翚的《长江万里图》;还有一个《康熙南巡图》,这是典型的国家工程,跟现在主题创作是一样的,第十一卷主要以长江为主题的内容;还有张崟画的《京口三山图》。长江在地理空间的延展,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不同时期的历史典故,时空叠加共同形成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集体记忆,加之作品中历代鉴藏家题咏,绘画与诗文题跋的互文共生,塑造了长江的文化意象,形成被广泛接受的国家象征。

王进(山东大学副教授):长江主题创作的传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创作主题传统,到现在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图像谱系,我谈一谈这一系列的图像谱系对我们当代和未来继续要展开的创作会有哪些启示。我认同张晓凌院长说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不仅是主题和题材上的,最后要落到作品本身语言风格的变革和创新。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尤其是长江主题的创作,它是和新中国绘画语言的变革与创新交织在一起的,从来都不是独立进行的。关于这一点,我从三个方向进行阐释,尤其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期。第一,关于我们基于传统图式的长江风景景观的创作。在新中国刚成立后,传统题材对山水画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山水画家在完成新的主题创作的时候,很多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图式。傅抱石早期创作还是基于他在四川生活的体验,张大千的泼彩山水很多符号语言样式都是来源于石涛为代表的传统笔墨,这是中国画发展的强大惯性所致。第二,在开始有一些变化的时期,这主要集中在中国画改造视野下的长江写生中,以这一系列长江写生为中心展开的新中国画改造运动,其中的代表是傅抱石引领的长江写生团,这个时候长江题材的山水画不仅成为大规模写生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画家们宣传国家建设的一个途径,这时候的美术创作者仍面临着传统绘画和新中国建设大背景下如何结合这一问题的挑战,而对中国画进行改造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大规模的写生活动,随着写生活动的尝试和开展,画家们的绘画风格和观念开始了转变。傅抱石后期的长江题材写生和他早期的基于传统图式的创作有了很大的区别,而这区别是在写生活动中完成的。还有在油画方面探索的吴冠中首先开始把山水画长卷样式运用到油画创作中,完成了以长江为主题的创作,这是油画民族化的一个重要路径。第三,进入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主题创作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首先,表现社会建设和时代变革。例如,表现以长江大桥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建设,这类创作一方面提供了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图像,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绘画语言的表现边界。其次,围绕长江主题的创作在延续新中国多种精神文化谱系基础上,诠释了长江历史文化意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并且有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表现,而这个方向的探索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的结合上体现出来的:1、长江流域的景观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合。2、长江文脉与历史文化题材表现的解释。3、包括长江抗洪、三峡工程建设这些创作,它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向这个层面去挖掘,这个结合当然也与新时期绘画语言变革和形式创新联系在一起,我们能看到非常多样形式语言的表达。比如关于1998年的抗洪主题,当时周京新创作了非常著名的作品参加了第九届美展,形成了独特的水墨雕塑的绘画语言样式,这是回到以主题创作来引领艺术风格和语言的创新和拓展,这是长江主题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任军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我对主题性美术创作主要谈这么几点看法。第一,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拓宽创作主题和叙事结构。目前这类创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聚焦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民生诉求,表达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另一方面是关注社会底层,挖掘生活中美好的瞬间,表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但是这些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选题范围,显得日益泛化,创作者也越来越意识到富有生活气息的小人物和小世界同样可以反映出宏大的历史、理想和现实。因此现在的主题性创作,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建立多维度的内容叙事。我觉得可以在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的视域下,用大叙事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故事,用中叙事讲述中国城乡发展、中国人民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创新与突破的故事,用小叙事讲述中国民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故事,从而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形成从“传统—现代—全球”的视野,跟“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相辅相成,使得作品有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主题性和叙事结构。第二,主题性美术创作应当以建构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为目标。主题性美术创作与时代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彼此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作现场,某种程度上它还不是现场创作,所以研究拓宽对创作现场的认知,也有助于创作思路的拓宽。对于理论家来说,要把文艺评论写在创作现场;对艺术家来说,要拓宽对创作现场的认识和把握。最后,就是在提高创作水平的同时,还要勇于创新。这种创新,既可以指选题的多元化与自主化,也可以寻求与地缘文化的结合,还要充分调动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调整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在创作中,创作者要勇于创新,跳出传统的框架,尝试新的绘画手法、技巧和表现形式,以提高作品的质量,以新颖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描绘新时代的美好画卷。

杨灿伟(《美术》杂志社事业发展部主任):第一,谈到长江主题美术创作,我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是,它跟民族图像、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术史上的民族图像一批一批地呈现,它怎么跟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它是怎么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今天讨论这个展览,其实跟这条线是脱离不开的,当然,我们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中还能进一步窥探到它与当下新时代谈到的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它又是如何来提供有益借鉴的?以及活动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具体的解决路径与方案,能为中国美术向前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智慧与方式?这些问题的指向,就是长江主题美术创作活动的实施,在新时代的意义与方位。总的说来,这次活动以大格局、大视野表现了长江流域人文与自然景观之美,以及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既给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写上了重要注脚,也给民族图像资源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库。这就是此次活动最主要的历史价值。第二,这次活动还有一些问题可以再探讨,或者可以再深化。1、部分作品对主题的提炼略显不够。我们知道,20世纪50年代末,江苏新金陵画派的“三结合”主题性美术创作,是多方的推敲合力共谋之下的一个成果呈现,它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深入生活和仅仅面向生活是存在差距的,这点是现在一些艺术家需要注意的。2、采风写生与创作的笔墨转化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部分画家在写生与创作方面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即写生是写生,创作是创作,两者完全割裂。3、部分作品在处理主题与时代精神之间关系上还有欠缺,比如有的山水画作品中现代建筑物太少,但是事实上,现代建筑物往往可以折射出时代新貌,而不应该着重地去表现跟我们现代生活毫无关系的一些场景。4、部分作品的名称还需要再斟酌,有的过于直白,有的凸显不出主题,建议在定稿的时候,请更多的专家学者来集思广益,为作品定名给出建议。5、部分作品在表现上存在取巧的问题,需要艺术家更多地去迎难而上,就是要直面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体量与难度的问题。体量大、难度高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普遍特点,它涉及一个取材与视野、态度与立场的问题,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难度在于宏大主题的凝练与本体语言之间的平衡统一,而这点在创作上还可以再斟酌、再深化。

 

标签:

猜你喜欢

应运而生,“大”势所趋——大中面菱势黄金仓即将上市
见证信赖,众多金牌客户实力证言跨越速运
ICT系统能力进阶,加速产业数字化规模复制
创新技术助力税务决策!朱光宇女士打造跨境税务智能分析系统
颜天愚:谱写中医药人的医者初心
技术驱动市场 共探营销未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数字化转型满意度评价新要素
蓄势待发!2023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将于11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
2023中国义乌文化用品秋季展览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顺利闭幕
国货激战双十一,户外赛道跑出新势力|熊猫|冲锋衣
辰安科技全新升级城市数字引擎,发布城市生命线9款重磅新品
达人种草|森歌集成灶,双十一最强宠粉攻略!
芒果四平台“建群”扩容解锁全新生态,锋芒拓局驷马共疾驰
国产超高端来了!迈瑞医疗超高端彩超昆仑Resona A20重磅上市
平安银行信用卡:孤勇者,追光而行
焦庄户村"红色学习课堂"即将落成
京东汽车11.11全面爆发:新能源用户数量增长近3倍、百亿补贴增长150%
智能、环保、抗菌成京东11.11建材消费关键词 智能浴霸、抗菌橱柜增长超10倍
京东11.11再创新高 厨具全品类成交额破10亿元
信用卡服务的突破与想象
商用产品成交量同比增长50% 京东3C数码企业及商采11.11再创新高
京东11.11不止真低价更有好服务!3C数码服务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00%
PC级平板与迷你主机成趋势 京东11.11全周期成交额分别增长7倍和3倍
超1100个3C数码品牌企业客户成交额同比增长3倍 京东11.11迎完美收官
京东拍卖11.11期间成交14个过亿标的 攀枝花经质铁矿成交价超65亿元成标王
京东3C数码门店11.11累计送出超2万份1年延长保 贴心服务护航潮电消费
来沪上首届“拾椅遛弯节”,在奉浦街道开启美好生活的N种可能!
京东11.11激发房产家装消费活力 装修、全屋定制、房产服务预约用户量超去年4倍
家具套装成京东11.11焕新家首选 喜临门卧室两件套成交额环比618增长3倍
三年相伴,感恩回馈!浙大妇院协作武林(杭州)医院三周年庆系列活动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