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品牌塑造核心竞争力,是对商业全局的筹划和谋略,是企业逐梦自身愿景和使命的航程图。
当我们仔细研究这张“航线地图”,不难发现当中的每一处坐标,实际上都是基于品牌关系而定位。因而,出色的品牌关系战略为品牌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导航作用。
豹变IP创始人、豹变商学院长、品牌IP战略专家张大豆老师认为,品牌关系战略是在深入研究行业特征、竞争品牌差异性的基础上,抓住受众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进而创造以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关系识别系统。在商业的无限海域,品牌关系战略统帅着企业一切价值活动的前行方向。
品牌关系战略的本质是消费认知教育
在科技加速创新、信息裂变传播的今天,企业之间关于产品、技术甚至管理诀窍的相互模仿已经习以为常。而站在公众及消费者的角度看,从产品上找出差异显得日益困难,或者说找出差异压根就不是消费者所关心和需要的。用于决策消费的时间成本,如果过多转嫁在消费者身上,是市场经济行为的失衡。一切商业都应该回归到人为出发点,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
奥美广告创始人,被誉为“广告教父”的大卫·奥格威曾提出,“当产品趋向同质化,消费者经验增加,人们开始不注重产品本身的差异,他们对品牌的理性选择减弱了,而是追求超出功能需要的感性价值。”
因此,企业的营销战略,需应转移到差异化的品牌传播上来,期望通过新媒体等手段,建立良好的、有独特感性利益的品牌关系形象,以吸引消费者的精神认同和实际购买。这种建立与受众感性链接的方法,从策略上来看就是品牌的关系战略,差异化无处不在,但是在感受层面深入人心的一定是品牌人格的差异。
张大豆老师在解读品牌关系战略时强调,品牌关系的实质就是在管理消费者的大脑,塑造一个品牌在公众心理上凝结肯定性感受和评价的结晶物。此后,即便品牌的技术、产品被模仿,但品牌所拥有的消费者心智,是不会被轻易模仿甚至取代的,品牌的壁垒才会得以树立与巩固,用户当下的决策依据重点在于“人格匹配+价值同频”,即是否对于品牌IP具有极强的人格归属感、好感、相似感,可以在品牌IP的身上是否能够看到当下的自己和想成为的自己。
品牌关系战略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化”识别
如果说战略是一种高智商的思维方式,那关系战略就是把“人性”作为最大的变量,放到思维过程中的最优先级来考量。
一个品牌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与符号识别,从三个方面规范了品牌的思想、行为及外表等内外涵义。但由于社会的发展,产品、媒介与信息爆增,以上三个方面使得消费者疲于应付,再通过传统的识别体系去建立独特清晰的品牌形象,就显得日益困难。
此时,“人格化”识别策略为这种困境带来了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品牌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符号识别只有在“人格化”中才能拥有生命力与生长力。符合当下时代传播基调的品牌承诺与品牌个性等元素,也只有在“人格化”识别中才能付诸实践。
未来必将品牌人格化、人格品牌化。
一个品牌要越来越像一个人,而一个人要越来越像一个品牌。品牌的“人格化”资产一旦形成,往往能够超越实际创始人的生命捆绑,拥有更为长久的独立存续与发展周期。例如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虽然过世,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夯实的人格特质却进一步将企业价值拉升高位。
张大豆老师认为,品牌关系战略不能简化成如何尽快打响品牌知名度的问题,很多昙花一现的品牌,往往都是在短时间内利用传播手段,狂轰滥炸出一个看似知名度很高的品牌,但如果没有建立“人格化”的核心价值,一定会失去长久发展的动能。简而言之,品牌知名度不等同于品牌认知度,以“人格化”为根基的于品牌认知度才是一切品牌战略跳脱不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