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363.SH)(以下简称“联创光电”)发布监管工作函回复公告以及联创超导部分股权购买方案调整公告。公告显示,联创光电单方面向联创超导增资3.568亿元,同时以1.338亿元收购共青城智诺嘉持有的联创超导3%股权。此外,联创光电还与智诺嘉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交易完成后,联创光电持有联创超导47.22%股权,累计控制联创超导58.80%表决权,并获得董事会5席中的3席,实现对联创超导并表。
联创光电表示,联创超导尚处于商业化初期,产品的技术优势较为明显,预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且市场前景广阔,此时将联创超导注入上市公司,有助于联创超导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加快推动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超导磁控硅单晶生长炉、可控核聚变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资本加速入局 未来能源重要方向
核聚变的研发一直被公众和行业所关注,核聚变能被称为“终极能源”,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新能源,具有核原料近乎无限、无核污染排放、安全高等特点。
根据聚变行业协会(FIA)发布的《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全球可控核聚变融资市场愈发活跃。截至2024年4月,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所获得的总投资额已达到71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9亿美元,相比2022年同期增加23亿美元。此外,FIA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已有45家开发商业聚变的私营公司,高于2023年的43家、2022年的33家和2021年的23家。政府公共资金支持资金方面,2023年该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和过去12个月相比,增长了57%,达到4.26亿美元。
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和SkyQuestt测算,预计2024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312.6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4915.5亿美元,2024年至203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8%。
当前美、英、法、日、韩等国都规划在2030-2045年左右建成聚变示范堆并实现商业化运行。我国也根据实际和发展需求确定了“热堆-快堆-聚变堆”的核能“三步走”战略。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刘永于今年7月举办的核能“三步走”院士论坛上指出,国际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托卡马克途径逐渐显示出独特优势,成为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流途径。为了验证聚变的技术可行性,需要建造一个具有聚变电站所需大多数技术特征的更大规模的托卡马克装置,来试验和演示聚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并探索燃烧等离子体的新物理问题。
我国在1984年建成了核聚变领域第一座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一号托卡马克装置,2020年建成了中国环流三号,该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也是目前国际上首个具备在兆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实现多种先进偏滤器位形能力的核聚变先进研究平台。整体来看,我国聚变技术已步入国际第一方阵。
发展资金充沛 开启产业化“加速度”
刘永同时也指出,距离可控核聚变实现应用,诸多关键技术仍存在很大挑战,其中之一是燃烧等离子体问题。在一亿度以上的反应温度下有效约束住等离子体持续稳定燃烧需要强大的磁场能,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基于高温超导技术的强磁场紧凑型聚变热核工程堆概念。据了解,超导磁体约束装置约占强磁场紧凑型反应堆总硬件造价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联创超导在高温超导磁体设计制造技术上已取得多个重大进展,初步完成了高温超导集束缆线及高场磁体的设计,是目前国内领先的可以设计制造中心磁场15-20T超大口径高温超导磁体的企业。联创超导还开发出了ReBCO集束缆线关键装备与工艺,并于2023年8月完成了试制出首根百米级高温超导集束缆线;在此基础上,联创超导还于2024年4月研制出基于ReBCO集束缆线的缩比D型超导线圈,通过了液氮温区的低温测试,为紧凑型核聚变堆用大口径高场超导磁体的自主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11月,江西省政府与中核集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发基于高温超导技术的混合型核聚变反应装置,联创超导拟向项目方提供高温超导磁体系统和低温系统等关键部件。
联创超导表示,在得到有关部门支持后,可控核聚变产品发展路径较为确定,产品的销售较有保障,目前公司正在验证大电流高温磁体制造工艺和关键技术,已经初步完成了高温超导集束缆线及高场磁体的设计。根据规划,预计在2026年到2028年开始分批次交付聚变—裂变混合堆装置所需高温超导磁体系统及低温系统。
行业人士指出,此次交易方案调整由联创光电单独向联创超导增资现金3.568亿元后,可完全覆盖联创超导2024年及2025年高温超导产业高速扩张期间的资金需求。同时,此次联创超导注入上市公司后也将获得足额信用背书,将有助于联创超导获取低成本的银行信贷支持,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将加速高温超导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