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国家乡村振兴政策也深入人心。许多不法分子却在其中看到了“机会”,他们利用广大消费者对国家政策的信任,编造、虚构各种不存在的“官方扶贫项目”,巧立名目骗取受害者钱财。
就在前不久,温州市民王女士收到了一个陌生快递,里面是一份“专项扶贫资金发放通知书”。文件看似十分正式,甚至还盖有“国家公章”,其内容表示国家新增了1万亿元的扶贫补助,而王女士可以申领300万元的扶贫金。
对“国家公文”深信不疑的王女士很快通过扫描文件附带的二维码下载了相关App,联系到一名自称“扶贫款项申领负责人”的“覃老师”,并按照其指示缴纳了提现金额的1%,也就是3万元到指定账户作为“申请条件”。
然而,眼看就要到账的“扶贫款”却在提现时出了问题,“覃老师”声称王女士在提现时多次输错密码,导致300万元资金被冻结,需再缴纳提现金额的3%用于解冻,并保证这笔“解冻金”可以退还。王女士无奈之下又转了9万元,但账户并未解冻,对方也没有退款,意识到自己被骗的王女士立刻选择报警。
无独有偶,张先生也接到过一通自称“扶贫办”的电话,对方告知可以给他发放198万元的“国家扶贫资金”。信以为真的张先生添加了对方微信,进入所谓的“扶贫群”之后,受群内负责人的鼓吹和群友氛围的影响,他按照指示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用于“包装流水”。
诈骗分子声称为了验证张先生的账户,会有一笔“国家测试资金”转入他卡里,张先生只需取钱后再转入指定账户,就可以领取高额的“扶贫资金”。这看似简单的任务背后却是洗钱犯罪的一环,幸运的是,张先生在银行取钱时受工作人员提醒报了警,没有进一步成为“洗钱”工具人。
从王女士和张先生的案例中不难看出,类似的骗局通常会先以一笔高额的“扶贫资金”作为诱饵,在申领巨款的过程中结合多种手法进行诈骗。受害者上当受骗的关键原因主要在于对政策理解的偏差,以及对常见的诈骗套路欠缺了解。
骗子往往紧跟时事热点、重点政策,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短信、快递等渠道,用所谓“投资方案”“申领扶贫资金”等为幌子引诱受害人,必要时甚至伪造国家机关印章制作假文件博取受害人的信任。然后结合虚假投资、刷单诈骗、包装流水等典型的新型电诈手段掏空受害者的钱包,或是借助受害者的个人账户完成洗钱犯罪。
对于此类诈骗,我们在提高自己反诈意识的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学会辨别有效信息,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轻信陌生电话,对来历不明的邮件快递也要保持警惕,不可轻信其中的内容,更不要扫描不确定的二维码或是添加陌生人的联系方式。
第二、如果收到与国家政策相关的文件或信息,一定要从官方平台向有关部门致电求证,不要贸然判断或是相信对方的一面之词。任何国家政策补贴的领取都不需要额外缴费,更不会要求消费者用自己的银行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刷流水”,如遇类似情况都为诈骗。
第三、积极学习各种新型诈骗的相关知识,了解电信诈骗的基本套路,增强自己的反诈骗能力。如不幸被骗,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并报警,最大限度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