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低空经济正逐步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自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政策层面不断加码。2023年,低空经济被正式确立为万亿元级新兴支柱产业;2024年,各地低空经济示范区和试验区陆续落地,行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双重推动下,低空经济正重塑城市空间格局,释放经济新动能。
一、面向实践的中国城市低空经济创新
低空经济是指利用低空空域(通常指距地面1000米以下的空域)资源,通过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技术,开展交通、物流、监测、应急救援等经济活动的新型产业形态。随着无人机、电动飞行器、空中管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低空经济正在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空经济具有显著的多领域交叉特征,它不仅包括空中交通、物流配送、农业监测、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还深刻影响着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低空经济不仅是对传统地面经济的补充,更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重新定义和高效利用。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低空经济将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城市的立体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
二、顶天向低空拓展城市三维空间资源
立体空间重构:城市功能多维升级。低空经济的崛起标志着城市空间利用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化的全面转型。随着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技术的普及,低空空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维度,打破了传统城市规划对地面和地下空间的依赖。这种变革不仅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还通过空中交通网络的建设,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空中物流和通勤服务将大幅提升城市内部的运输效率,减少对地面基础设施的依赖。同时,低空经济还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弹性空间,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紧张等挑战。未来,城市将不再是单一的平面结构,而是通过低空技术的赋能,形成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空间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城乡资源联动:远郊价值全面提升。低空经济的兴起为城市外围和远郊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人机和空中物流技术的普及,显著提升了这些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价值。例如,在农业领域,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精准播种、施肥和监测,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空中物流网络的建立,使得偏远地区能够更快速、低成本地获取物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资源差距。低空经济还通过优化城乡之间的交通连接,促进了城市资源向农村地区的流动,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这种空中与地面资源的高效互补,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生活模式革新:智慧城市多元赋能。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催生出一系列全新的生活场景。空中通勤将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eVTOL等飞行器的普及将大幅缩短通勤时间,打破传统的地理限制,使“职住分离”成为可能。同时,低空经济还将为城市娱乐和文化活动带来革命性变化,例如空中观光、无人机灯光秀等新型娱乐形式,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吸引力。此外,低空技术在智慧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无人机可以用于交通监控、环境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城市注入了更多的创新活力。
三、立地协同多业态融合创新土地利用
空中交通与城市空间协同优化。低空空域的开放为城市交通带来了多元化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区,空中交通逐渐成为现实。随着eVTOL和无人机的普及,低空经济不仅有望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还将重新定义土地利用方式。例如,城市中将建设空中交通枢纽和无人机配送站等设施,这些设施不仅能缓解地面交通拥堵,还能释放地面空间用于商业、住宅或公共绿地等用途。低空经济的普及还将推动城市核心区向空中拓展,打造更高效、灵活的空间利用方案。空中交通枢纽和停机坪的建设可能取代部分传统交通和停车用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与更新。
农业与生态用地创新赋能。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精准农业监控、农田喷洒和病虫害监测,实现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此外,低空经济为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创新应用场景。无人机和低空飞行器可对森林、湿地等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和巡检,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率和精度。这种空中视角的监控方式,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生态用地的管理和保护。低空经济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农业与生态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多层次立体开发。低空经济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立体化转型,将地面与空中空间有机结合。随着低空飞行器技术的成熟,空中交通枢纽、无人机起降平台和电动飞行器停机坪等设施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传统交通和物流配送用地可能被转型为空中交通枢纽或无人机物流站,释放地面空间用于高价值功能开发。这种灵活的空间规划使城市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和农田资源。低空经济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四、低空经济试点先行升级发展场景
近年来,低空经济在中国多个城市迅速崛起,深圳、上海、苏州等地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典范。作为全球无人机产业的中心,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走在前列。深圳市政府通过开放低空空域、建设空中交通枢纽和无人机起降平台,为低空飞行器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2023年,深圳成功试飞首条eVTOL商业航线,连接珠海与深圳,单程仅需20分钟。此外,深圳的无人机物流网络已覆盖全市,日均配送量超万单,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深圳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上海作为将低空经济纳入"五个中心"建设的国际大都市,已形成覆盖城市治理、立体交通、智慧物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低空经济创新矩阵。2024年,上海浦东城管在全国率先开展无人机数字机场建设,创新性地推进无人机智能监管应用。通过构建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数据自动传输机制、违法行为智能识别功能以及非现场执法监管模式,全面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还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智能的支持。
苏州则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上实现了突破。截至2024年底,苏州已建成500个低空起降点,形成全域成网布局。上海—昆山低空城际航线、苏州吴江至上海虹桥机场联程接驳航线、太湖旅游线低空飞行等项目的成功试飞,标志着苏州初步构建了“半小时空中通勤圈”。这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全新的出行体验,也为文旅消费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五、开启无限图景的未来低空经济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科技革命的深度融合,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迈向实践,成为重塑城市空间格局、驱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模式与低空空域资源的高效协同,未来城市将突破传统平面发展局限,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可持续”的空间新范式。随着空域开放试点扩大、标准体系完善、应用场景创新,一个更高效、更包容、更绿色的城市未来已触手可及。低空经济不仅重新定义了土地价值,更将人类对城市空间的想象提升到新的高度。低空经济也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业链,吸引各类投资,带动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随着这一领域的不断成熟,低空经济将在提升社会福祉、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更大的潜力,为城市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撰稿人: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潘婷婷、马仁锋、李加林、贺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