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餐饮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冷链物流作为其重要支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大财源(沈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兼冷链技术专家,赵晓峰带领团队通过建立全链条数字孪生系统、打造“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构建全国网络布局,成功破解了餐饮冷链领域的诸多难题,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立全链条数字孪生系统:让冷链“可视可控”
“传统冷链最大的痛点在于信息不透明、流程不可控。”赵晓峰提到,“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让我们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彻底改变了行业生态。”
2022年,赵晓峰带领技术团队开始构建冷链全链条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通过在物理世界中部署大量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位置等关键数据,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与实体冷链一一对应的数字模型。系统不仅能够实时监测食品在运输、仓储过程中的状态变化,还能预测潜在风险并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前,一旦冷链出现问题,往往是食品已经变质才被发现,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赵晓峰解释道,“现在,系统能够提前12-24小时预警可能发生的温度异常,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干预。”
“数字孪生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赵晓峰强调,“它让我们能够用数据驱动决策,用技术保障食品安全,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位消费者。”
打造“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冷链人才短缺难题
冷链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这一挑战,赵晓峰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冷链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食品科学、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赵晓峰表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赵晓峰设计的“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操作人员、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路径,员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方向。在基础层面和技术骨干培养方面,她建立了“师徒制”培养机制,让有经验的员工带领新人,实现技能的传承与创新。对于管理人才,赵晓峰引入了轮岗制度,让管理者在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不同环节积累经验,培养全局视野。而对于创新型人才,她则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前沿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两年来,我们已经培养了超过200名各类冷链专业人才,其中80%仍在行业内工作。”赵晓峰自豪地说,“人才是冷链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专业队伍。”
(三)全国网络布局:破解区域性困局
赵晓峰指出,“餐饮行业冷链物流领域面临运营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难题,急需解决。”对此她建议通过整合各地资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的高效配送。赵晓峰强调,这种全国性布局不仅能够显著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能为企业开拓新市场提供有力支撑。她建议企业采取循序渐进的扩张策略,先在重点区域建立物流中心,再逐步向周边辐射,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同时,赵晓峰也提醒企业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运营模式,以确保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冷链物流服务。这种网络布局不仅提高了配送效率,还大幅降低了成本。“未来,我们计划在全国建立100个冷链节点,实现‘24小时送达’的服务承诺。”赵晓峰表示,“冷链不应该是餐饮企业扩张的瓶颈,而应该是其核心竞争力。”
鉴于赵晓峰在餐饮行业冷链物流领域的深入研究,中国物流学会于今年3月特别邀请她成为会员。谈到未来发展,赵晓峰表示,冷链行业将朝着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赵晓峰指出,唯有依托数字化转型、打造“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构建全国网络布局,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她强调,冷链企业需直面基础设施滞后与同质化竞争的难题,更要抓住消费升级与数字技术的机遇。通过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深化数字化变革、构建产业共同体,实现行业的快速转型。正如她所言:“冷链物流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份食材都带着科技的温度抵达餐桌。”这一愿景正通过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加速推动中国冷链行业迈向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未来。(李子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