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崛起:鸡公煲赛道跑出 “黑马”
在成都理工大学的一家 30 平方米小店内,顾客从午市到夜宵时段络绎不绝。这家名为 “管与楠鸡公煲” 的门店,凭借每日翻台率 7 次、复购率近 40% 的亮眼数据,成为 2025 年餐饮行业的现象级案例。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成立于 2021 年的年轻品牌,已在全国布局 150 余家门店,单店日均营收突破 8000元,其扩张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鸡公煲品类的崛起。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2025 年鸡公煲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5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5%。而管与楠的横空出世,不仅改写了 “有品类无品牌” 的行业格局,更揭示了中式快餐赛道的新逻辑。
产品力突围:三代传承的 “有料哲学”
管与楠的爆火,始于其对产品的极致打磨。品牌创始人传承三代的秘制酱料,融合 41 种天然香料,经 24 小时慢火熬制而成。这种 “老味新做” 的配方,既保留了重庆烧鸡公的麻辣底蕴,又融入川渝卤香工艺,形成独特的 “酱香 + 川香” 双味体系。
在食材选择上,管与楠坚持 “一只鸡只用 30% 精华部位”,精选鸡腿肉与鸡翅根,搭配辽宁盘锦大米,确保每一份鸡公煲都能实现 “八两实料” 的承诺。门店采用 “小锅现炒” 模式,5 分钟出餐,既保留了锅气,又满足快餐化需求。这种 “高性价比 + 极致体验” 的产品策略,使其在客单价 25-35 元的区间内,实现了人均消费 30 元、单店日销 200 单的业绩。
供应链护城河:从田间到餐桌的 “数字管控”
支撑管与楠高速扩张的,是其自建的供应链体系。品牌与四川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中央厨房,实现酱料、净菜的标准化生产。通过 “冷链直配 + 智能订货系统”,门店食材损耗率控制在 3% 以内,供应链成本占比仅 3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25%。
运营模式创新:快餐化与社交化的 “双线并行”
在门店运营上,管与楠打破传统鸡公煲的 “正餐” 定位,采用 “快餐 + 社交” 的混合模式。一方面,通过 “米饭无限续 + 小菜自助” 提升翻台率,午市高峰时段每桌平均用餐时间仅 25 分钟;另一方面,推出 “肥肠鸡煲”“牛蛙煲” “砂锅菜”“川香麻辣烤鱼”等特色单品。
加盟体系的创新同样关键。品牌采用 “轻资产 + 强管控” 模式,向加盟商提供从选址、装修到运营的 “保姆式扶持”,并通过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控门店运营。目前,其加盟门店存活率达 92%,单店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8 个月,远优于行业平均的 12-18 个月。
品类战争:鸡公煲如何 “虎口夺食”?
在餐饮行业 “内卷” 加剧的背景下,管与楠的成功揭示了品类竞争的新逻辑:
1. 场景重构:从多人围餐到一人食,将正餐解构为快餐,精准匹配年轻人的碎片化需求。
2. 价格带突破:以 25-35 元的客单价,在黄焖鸡(18-25 元)与火锅(50-80 元)之间开辟 “性价比蓝海”。
这种 “降维打击” 策略,使其在与火锅、烧烤等品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数据显示,管与楠门店周边 3 公里内,火锅门店客流量平均下降 15%,而鸡公煲品类渗透率提升至 30%。
六、挑战与未来:从黑马到长跑冠军?
对此,管与楠已启动 “千店万店” 计划,计划 2025 年门店突破 300 家,并探索海外市场。行业专家指出,若能在供应链深度、品牌溢价、全球化布局上持续突破,管与楠有望成为继黄焖鸡之后,中式快餐的又一标杆品牌。
结语
管与楠鸡公煲的崛起,本质是一场关于 “效率” 与 “体验” 的革命。其通过产品力、供应链、运营模式的三重创新,在餐饮红海中开辟出一条新赛道。这一案例不仅为中式快餐提供了可复制的增长范式,更预示着 “单品 + 供应链 + 数字化” 将成为未来餐饮竞争的核心逻辑。当传统品类遇上现代商业智慧,黑马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