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不同寻常的教育现象——“本升专”,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一话题的发酵,源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的一则招生简章。根据该学院2025年的单独考试招生章程,学院计划面向本科毕业生招收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三个专业的学生,共计135名。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些本科生在完成学业后,将获得的是专科毕业证书。
此消息迅速在网络上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事实上,“本升专”的案例并非孤立存在。青岛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已运行了15年之久,吸引了包括山东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毕业生加入。同样,广东一所职业学校也在短时间内吸引了150名本科生回流,考取技能证书。
中国政法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余俊安常务秘书长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这一现象应从产业需求的角度来理解。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与其高端制造业的支撑和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密不可分。如今,随着我国在高铁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的支撑息息相关。
面对“本升专”所带来的热议,余俊安常务秘书长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公众固有教育路径认知与当前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他强调,职业教育的真正崛起,需要依靠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而非单纯指责学生和家长观念落后。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此举作出回应,表示这是基于市场对如铁路局等相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招生策略。这些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的专科生源可能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同时,虽然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优先考虑,但并非绝对保障就业,仍需经过严格的选拔过程。据悉,作为全国铁路系统首所独立高职,该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
余俊安常务秘书长进一步指出,部分本科生选择“降维”接受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出于对未来就业更确定性的追求。这一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契机。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本科生不仅面临着与硕博生的学历竞争,还要与大专生进行技能竞争。企业更倾向于招聘那些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战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数据显示,2024届大专生的offer获得率竟然高于本科生。
从行业趋势来看,高铁、IT、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正在从“单一操作”向“复合知识与技能”转变。因此,吸收知识储备更为丰富、知识体系更完整的本科生进行再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实“本升专”并不意味着专科教育的优越感,而是反映了就业导向下企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双重渴求。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期二者能够更和谐地发展,共同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