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启发的跨媒介实践:从实验室到美术馆的叙事重构
作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信息体验设计硕士与安大略艺术设计大学视觉传达学士,蔡欣桐的创作始终扎根于“生物启发”的核心脉络。这位屡获殊荣的艺术家擅长将可编程材料、生命科学数据转化为多感官叙事载体,其作品曾在英国巴斯艺术节、伦敦Espacio Gallery等国际平台展出,并于2025年斩获西班牙ROCA设计奖、英国AADA国际艺术设计比赛等多项殊荣。
《延龄草》项目以北美濒危植物延龄草为创作原型,巧妙串联起中国神农尝百草传说与加拿大原住民奥吉布瓦族的口述传统——两种相隔半球的文化体系,均将延龄草视为自然治愈力的精神象征。在本次“大梦东方”数字艺术展的创新氛围下,艺术家通过3D建模、投影mapping与AIGC技术构建的虚拟生态,让观众透过微观细胞结构与花粉运动的动态影像,见证数字与现实的边界消融。当延龄草种子在沉浸式影像中回归宇宙时,一场关于“超人类主义视角下生态共情”的讨论已悄然展开。
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数据可视化中叩问共生关系
“设计即讨论”是蔡欣桐一以贯之的创作哲学。在《延龄草》中,她将生物学数据转化为诗意的感官语言:虚拟园林景观与博物馆藏品的交错呈现,隐喻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演进;细胞微观世界的数字重构,则呼应着合成生物学与科技伦理的当代议题。这种将复杂科学概念转化为多感官体验的能力,源自其跨学科合作的实践积累——从与计算机工程师共建交互系统,到同生物学家探讨数据可视化逻辑,她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实验室与美术馆”的双向对话。
从个体实践到社会对话:先锋创作中的生态责任
在伦敦Outernet的巨型LED屏幕上,延龄草的虚拟种子正以数据可视化的形态“绽放”——这不仅是蔡欣桐个人艺术实践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当代艺术对生态危机的主动回应。作为新生代跨学科创作者,她的作品如《在体外你是感性的》《蓝藻毒素余波》等,持续围绕生物芯片、淡水保护等议题展开思辨,通过“虚构物体叙事”打破科学与艺术的认知壁垒。
此次大梦东方数字艺术展,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运用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开启了奇妙的东方文化探索之旅。随着《延龄草》在伦敦数字展的展出,蔡欣桐的跨文化生态叙事仍在继续。在科技加速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今天,她的作品恰似一株数字时代的“延龄草”,以艺术的疗愈之力,在虚构与现实的交汇处,播种着关于共生未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