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刘倩菲在“2024中国生鲜产业峰会”上的跨界演讲,探讨消费升级下的产业融合新趋势
2024年6月,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国内卸妆品类领军品牌逐本创始人刘倩菲以“特邀观察员”身份出席“中国生鲜产业峰会”,并发表题为《从一瓶卸妆油到一颗有机番茄:自然主义消费的底层共鸣》的演讲。这场跨越美妆与生鲜领域的对话,因刘倩菲提出的“蔬菜市场将诞生下一个‘逐本’”的论断,引发行业热议。
一、跨界演讲:美妆与蔬菜的“意外共鸣”
“三年前,我绝不会想到自己会站在这里谈论蔬菜。”刘倩菲开场坦言,“但当我发现逐本用户中62%同时关注有机食品,当我们的研发团队为寻找天然乳化剂跑遍云南植物园,又顺便考察了当地的有机农场——我突然意识到,美妆与蔬菜,本质上是同一场消费革命的两面。”
她以逐本的核心用户画像为例:
年龄:25-35岁女性占比78%;
消费特征:83%购买过有机蔬菜,65%拥有健身/冥想习惯,52%关注可持续生活方式;
核心诉求:对“天然、安全、透明”的极致追求。
“这些用户不会因为一瓶卸妆油‘养肤’就满足,她们同样会追问:我的番茄有没有农药?我的鸡蛋来自哪只鸡?”刘倩菲指出,无论是美妆还是生鲜,新一代消费者都在用钱包投票,支持那些“能说清原料来源、生产过程甚至环境影响”的品牌。
二、产业洞察:蔬菜市场的“三大变革机遇”
基于逐本从0到1的创业经验,刘倩菲提出蔬菜市场正经历的三大转型,与美妆行业五年前的变革高度相似:
1.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消费者愿为“透明度”买单
“2016年,逐本最艰难时,市场主流是9.9元包邮的卸妆水。”刘倩菲回忆,“但今天,我们的清欢玉感卸妆油能卖到159元/150ml,因为消费者知道它含5种有机植物油,通过了SGS 28项安全检测。”
她对比蔬菜市场数据:
传统渠道:超市普通番茄均价3.5元/斤,消费者关注“新鲜度”而非产地;
新兴渠道:盒马有机番茄均价12.8元/斤,但复购率达41%,因其标注“云南元谋基地直供”“260项农残未检出”。
“当消费者开始研究番茄的‘成分表’,市场就进入了价值竞争阶段。”刘倩菲总结。
2. 从“大众爆品”到“细分场景”:精准满足个性化需求
逐本通过“清欢(油皮)”“自在(干皮)”等系列覆盖不同肤质,而蔬菜市场同样需要“场景化创新”:
健身人群:需要低卡、高纤维的“轻食蔬菜包”;
母婴家庭:关注“宝宝辅食专用”的无农药胡萝卜;
都市独居者:渴望“3分钟搞定”的预制沙拉菜。
“美妆行业教会我们:没有‘坏市场’,只有‘没找准的需求’。”刘倩菲透露,逐本内部已成立“自然生活实验室”,正在研发可搭配蔬菜的“芳疗调味油”,计划未来与有机农场联名推出“美妆+食材”套装。
3. 从“产品售卖”到“生活方式提案”:构建品牌信仰
“消费者买逐本,不仅是买一瓶卸妆油,更是买‘卸下纷扰,逐本就好’的生活态度。”刘倩菲强调,蔬菜品牌同样需要超越“卖菜”的维度:
案例借鉴:日本品牌“My Farm”通过“城市农耕体验课”吸引会员,年营收超2亿日元;
逐本实践:其线下体验店“逐本空间”已增设“有机蔬菜沙拉吧”,用自研卸妆油同款玫瑰精油调味,实现“美妆-饮食-生活方式”的闭环。
“未来的蔬菜品牌,可能是‘农场+餐厅+社群’的综合体。”刘倩菲预言。
三、争议回应:“美妆人谈蔬菜是否外行?”
演讲结束后,有观众提问:“您没有农业背景,如何确保对蔬菜市场的判断不是‘纸上谈兵’?”
刘倩菲以逐本创业史回应:
“2016年,我也没有化妆品研发经验,但我做了三件事:
扎根用户:和1000名消费者同吃同住,记录她们对卸妆油的每一个抱怨;
死磕技术:带着团队去日本、法国学习乳化技术,哪怕被嘲笑‘国货不配用高端原料’;
敬畏行业:尊重化妆品的科学规律,不搞‘伪天然’概念炒作。
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蔬菜市场。”她透露,逐本已投资两家有机农场,并派驻团队参与种植标准制定,“我们不会种菜,但知道如何用做美妆的严谨态度去对待每一颗番茄。”
四、行业反响:跨界思维引发“鲶鱼效应”
刘倩菲的演讲在生鲜行业激起涟漪:
企业行动:叮咚买菜宣布升级“清洁标签”体系,效仿逐本“成分表透明化”策略;
资本关注:多家投资机构向记者表示,正重新审视“美妆+生鲜”的跨界项目;
专家点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国强认为:“当美妆品牌开始谈论蔬菜,说明消费升级已进入‘无界时代’,企业需要打破行业壁垒,用‘用户思维’重构产业逻辑。”
结语:
从陆家嘴的投行精英到美妆界的“东方芳疗教母”,再到生鲜峰会的“跨界预言家”,刘倩菲的每一次转身,都踩中了消费升级的脉搏。她的最新论断——“未来五年,蔬菜市场将诞生比美妆更庞大的自然主义品牌”——或许正揭示着一个真理:在“悦己经济”时代,所有行业最终都将回归对“人”的深度理解。
正如她在演讲结尾所说:“无论是卸妆油还是有机番茄,我们卖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让生活更美好’的承诺。”而这,或许正是跨越行业的终极商业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