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香港,陈兆麟在多地接受建筑训练,具有深厚的设计根基与国际视野。他的作品始终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策略性思维,善于从复杂系统中寻找逻辑、梳理信息,并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设计语言。对他来说,建筑不是一个静态的空间成果,而是一种持续运作、可被调度的系统逻辑——将设计、制造、信息流与社会反馈有机编织在一起。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BLOX公司,陈兆麟作为核心平台团队的一员,负责将建筑设计流程转化为可重复、可扩展的系统架构。他参与的不仅是图纸生产,更是如何通过建筑逻辑推动系统更新。例如,他重构了材料清单(BOM)的生成机制,使其不再只是工程列表,而是成为设计语言的一部分——通过参数驱动、动态关联,使物料系统能与空间策略同步演化。
他擅长使用Revit、AGACAD、Dynamo等工具,但他的价值远不止于“懂软件”。更关键的是,他以建筑师的视角介入这些工具,让它们服务于设计策略本身。团队成员指出,他总是能“从建筑的本质问题出发”,将繁杂的构造、工艺、制造信息重新整理,转化为清晰而具结构性的设计系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在用代码代替设计,而是用系统方法延伸设计的边界。”
在加入BLOX之前,陈兆麟曾在香港知名机构 Groundwork 担任设计主力。他带领团队完成多个融合装置艺术与公共空间实验的项目,并以《Road King Pavilion》等作品获得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建筑大奖的肯定。在Groundwork的经验,让他深刻理解设计与社会、材料、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理解也成为他后来构建建筑系统逻辑的基础。
除了项目实践,他也活跃于思想与出版领域。他参与的《Production Urbanism: Daegu as a Circular City》一书,便是受韩国大邱广域议会邀请,与多个国际工作室共同构思未来的循环型城市。在该项目中,他提出以模块化与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城市策略,探索建筑如何从物理单元演化为系统节点,为智能城市搭建更具适应性的架构。
《纽约周刊》称他为“打破表面化模块建筑认知”的代表人物;《纽约艺术村》则指出他“正在重塑建筑的教育、实践与制造方式”。他提出的系统观,不仅提升建筑师的工具能力,更激发了整个行业对“建筑作为系统”的再思考。
“建筑未来不会是全自动的,但它必须具备适应与演化的能力。”他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抵抗变化,而是以建筑设计的方式驾驭复杂。”(作者: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