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女性专属App”听上去是个很小众的概念。
但有这样一个平台,从一个圈内熟知的拉拉交友应用,成长为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3000万注册用户的女性社区。
它的名字叫 LesPark。
更难得的是,在社交赛道红海、直播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它依旧保持了稳定的营收增长。
这背后,它到底做对了什么?
一、切准小众需求,反而找到大市场
2014年,LesPark 1.0上线时,它只是一个基于LBS定位的陌生人交友工具,用户群体很明确:女性,尤其是拉拉群体。
创始人廖卓营有技术背景,也有国际化视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系,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和Zynga工作。
一次海外经历,让他发现:无论在亚洲还是欧美,LGBTQ 群体中的女性,都渴望有一个安全、纯女性的交流空间。
于是,LesPark 在产品稀缺的社交早期阶段,选择了一个极为精准的定位:女性专属 + 小众精准。
它的逻辑很简单:先建立深度归属感,再向外扩展圈层
二、功能堆叠≠社区升级,氛围才是关键
从最初的交友工具,到现在集 交友、直播、短视频、语音房、兴趣圈子、线下活动 于一体的综合平台,LesPark 的迭代不仅是功能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氛围的塑造。
平台一直在强化“信任+归属”的社区心智:
IP 内容:“超音爱豆”女团、百花计划
文化活动:参与各地 Pride 活动,鼓励真实表达
社群互动:让用户之间有更多真实连接,而不是只停留在“刷脸匹配”
这种氛围感,让很多女性第一次敢用真头像、真名字——因为她们相信这里不会被冒犯。
三、关键节点:从圈内走向全球
2018年9月,LesPark 把“超音爱豆”女团送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
这不仅是一个营销事件,更是一个信号:
“我们不仅服务于圈内用户,我们要让女性的声音走向世界。”
这一举动,让 LesPark 在全球 LGBTQ 社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也让更多海外用户开始下载体验。
四、持续内容化与IP化,让品牌具备文化标签
LesPark 很早就意识到,单靠功能满足是难以建立长期用户心智的。
所以它做了几件事:
IP化运营:音乐IP“超音爱豆”、百合剧孵化、恋综植入、姬圈版MBTI
内容生态:拓展UGC与短剧板块,让用户既是观众,也是创作者
场景延伸:规划“拉吧地图”,让线上社交延伸到线下生活
这样,用户留在平台的理由,不只是“找人聊聊”,而是因为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女性文化圈层。
五、全球化布局:小众产品的大舞台
在很多人还认为“本地化才是社交产品生存之道”时,LesPark 一开始就定下了“全球化”战略。
如今,它的用户已经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亚太和欧美表现亮眼。
海外市场不仅带来了更大的用户体量,也反向丰富了社区文化——不同国家的女性在平台上交流,产生了更多元的内容氛围。
六、未来:做女性生活方式的入口
LesPark 的未来目标已经不止于社交,而是要成为女性多元生活方式的入口:
精准算法匹配,让社交更高效
短剧与音乐IP,持续强化文化符号
线下场景联动,让社区延伸到真实生活
深化隐私保护,让用户在任何国家都能安全表达
写在最后
从一个小众拉拉圈,到如今全球女性社区,LesPark 做对了三件事:
精准切入:找到被忽视但强需求的用户群体
构建归属:用文化与氛围让用户留下
持续延伸:从圈内走向全球,从功能走向文化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交时代,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周期往往很短,而 LesPark 用十多年时间证明——当你抓住一个群体最深的情感需求,就有机会让“小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