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图片来自Anna Yan
本次展览将视线投向当下数字语境中最为核心的困境:在一个完全数字化的世界中,我们是否能够抵御“干扰”?我们是否仍然具备凝视一幅画作、一段声音或一种感官体验的能力?这些开放性的提问,成为展览的精神中轴。通过绘画、装置、摄影等多样化媒介的作品,展览营造出一个多层次的观展体验——既是反思,也是批判,更是一次关于数字社会的共同辩论。
策展人介绍
Anna Yan 出生于广东佛山,大学毕业后曾辗转多地采风,2022年起定居英国伦敦。多样化的成长背景与长期的独自海外生活,使她对社会变迁和时代趋势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感知。
Anna Yan和她的作品;图片来自Anna Yan
她最初以插画与绘本创作为主,作品常常融入童话与民谣的元素,呈现出浪漫而温柔的基调。近年来,她逐渐将摄影作为第二表达方式,并在作品中探索自然教育、心理疗愈与情感记忆等主题。转向策展,是她思考“数字自然”(Digital Nature)与艺术创作困境的延续。她希望通过展览提出问题:在被数字信号全面裹挟的时代,艺术家如何安身立命,又如何回应这种不安?
艺术家介绍
本次展览邀请了6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华人青年艺术家,他们使用各自的语言与媒介,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的“干扰”与“自处”。 Anna Yan 的绘画作品New Earth Poetry Collection ,延续了她一贯的浪漫幻想基调,营造出梦境般的场景,在温柔的色彩背后隐含对现代焦虑的回应;Ling Qiao 带来雕塑作品The Crown Series ,将一顶“皇冠”遗落在枯枝落叶之间,既是权力象征的残影,也是对自然与衰败的凝视;Jingsi Chen 带来的三幅Curtains 系列作品充满诙谐与荒诞,她以讽刺性的浪漫叙事解构日常景象,让人会心一笑又心生质问;Junxian Pan 的摄影作品Is Seeing Believing 聚焦宗教与信仰,模糊的影像与神圣符号交织,呈现出一种游移不定的精神凝视;Hanx Liu 延续其一贯的锋利表达,用The Conference 和The Jenny's Poems 将政治与死亡相互关联,影像中隐含讽刺与荒凉,直面社会的张力;Shijia Song 的纪实摄影作品Moving Into Beijing’s Second Ring Road (North) 则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北京的普通家庭,捕捉社会转型中最真实的日常场景。他们的作品彼此交错,既展现出个体的视角与经验,也构成了对数字社会的多层次映射。
展览外观,图片来自Anna Yan
展览内部,图片来自Anna Yan
展览内部,图片来自Anna Yan
社会影响与评价
本次展览除了引发观众对日常数字习惯的重新思考,在社会层面也具有特殊意义。展览所在地伦敦Peckham社区,以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悠久的黑人居住历史闻名。然而,由全体华人艺术家主导的展览并不常见。因此,本次展览的举办,既是华人青年艺术家在英国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一次文化身份的主动发声。
随着伦敦部分的结束,本次双城展的接力棒将交到巴塞罗那,展览 “My Little Great Work” 将于9月17日开幕。我们期待另一种文化语境下的回应,也期待Anna Yan与她的艺术家团队继续为观众带来新的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