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Peter而言,爷爷不仅是亲人,更是精神灯塔。爷爷常说‘做壶如做人’,让他明白紫砂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份家学渊源,既是荣耀也是期许。站在博物馆里凝视爷爷的作品,压力与责任感油然而生——“我能为这些宝贝做些什么?”这份自省,成为他探索传承新路径的起点。
2025年6月22日,一场名为“寻砂问路”的紫砂非遗定向越野活动在上海百佛园(四海壶具博物馆所在地)精彩开启。这不仅是许多Peter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破圈”之作,更藏着一段温暖的传承故事。作为从小在爷爷园子里长大的孩子,每次看到博物馆里稀少的年轻面孔,他都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同龄人真正爱上这些老物件?直到有一天在学校的一场定向越野活动中,看着同学们兴奋地穿梭于各个打卡点,许多突然想到:“跑男能让大家追着名牌跑,为什么不能追着紫砂文化跑?于是,在46亩的百佛园里,他精心设计了八个文化坐标打卡点。
许多Peter在介绍定向越野
许多Peter在介绍紫砂壶展品
“供春壶”、“石瓢壶”等五支以名壶命名的青少年队伍,穿梭于古树茶亭间。任务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在陆羽茶亭挑战“凤凰三点头”茶艺并拍照打卡、在回廊拼出紫砂壶制作工序、吟诵紫砂诗词、集体创作紫砂传承口号...每个点都像一个“文化盲盒”,等待用脚步和协作去解锁。细雨浇不灭热情,欢呼声此起彼伏。敲下的任务印章,是通关的证明,更是文化认同悄然加深的印记。“我们完成啦!”的欢呼,宣告了这场创新实验的成功。
为优胜队伍颁奖
组织这样的活动对中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从联系吴觉农纪念馆的胡博士敲定讲座时间,到和博物馆反复核对活动流程,再到带着志愿者团队实地测试打卡路线——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确把控。"光是调整打卡路线就跑了三趟百佛园,连每个打卡点停留几分钟都要计算好,"许多Peter回忆道。放学后经常熬夜修改方案,甚至为了一份应急预案反复修改了五稿。正是这份细致和专业,让他在这次活动中成功协调了各方资源,让合作方把他当成了靠谱的合作伙伴。
许多Peter在展示茶艺
活动复盘环节听着同学们真挚的分享,看着他们眼中对紫砂文化燃起的兴趣,许多Peter的传承理念愈发清晰坚定。站在台前,他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我们不需要成为大师,只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就能让传统文化继续发光发热。” 这句话,掷地有声,道出了Z世代传承人的新主张——传承不等于复制,关键在于激活与连接。
“寻砂问路”只是起点。许多Peter对爷爷创立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有着清晰的“年轻化”蓝图:定向越野将作为保留项目,并计划邀请更多学校参与;大胆尝试“紫砂盲盒”、“紫砂探秘”剧本杀,甚至策划“壶说新语”脱口秀,用年轻语言讲述紫砂故事;筹建校园非遗联盟,邀请同龄人共创紫砂主题短视频、动漫、潮玩设计。紫砂壶可以不只是茶具,它可以成为游戏里的神器道具,可以变成潮牌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等待我们激活的超级IP。
面对同龄人,许多Peter发出真诚的邀约:“传统文化比你想象的更有趣!”他相信,传承无需刻板形式: 你可以来博物馆拍条短视频分享;可以为紫砂元素设计“新皮肤”(潮玩、服饰);甚至只是把参观时的一个小发现告诉朋友...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只要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就能让传统文化继续发光发热。”
在这个呼唤文化自信的时代,许多Peter用他的行动证明:非遗传承的密码,未必深藏在古老的窑火中,也可能握在善用“游戏力”、敢于跨界创新的年轻一代手中。他正以百佛园为实验场,用青春的创意之火,煅烧着紫砂文化破圈生长的无限可能。
“寻砂问路”紫砂非遗定向越野活动集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