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25年国庆中秋 8 天长假中,我国假日消费领域逐步显现一项新特征:无论居家或出游场景,“兴趣驱动” 正成为重塑假日消费逻辑的核心要素。有人在大观园的亭台间打太极,有人对着自家餐桌的月饼练习摄影,有人对着手机屏幕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些场景模式共同揭示出,假日消费从 “打卡游” 到 “沉浸式兴趣体验” 的新趋势。
在此过程中,兴趣岛平台通过 “兴趣学习 + 社群互动 + 三师陪伴” 的一体化生态构建,为用户提供了覆盖居家、出游全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载体,推动假日经济从 “流量导向” 向 “价值导向” 升级,更为银发族提供一种满足情感陪伴、技能提升、价值表达等核心需求的“兴趣型假期”。
居家时光:因兴趣变得鲜活
中秋清晨 8 点,兴趣岛手机摄影学员蔓燃就收到了老师专属定制的 “拍月饼教程”—— 从月饼的纹路特写技巧,到搭配桂花、青瓷盘的沟通建议,视频里的每一步都清晰易懂。“跟着练习了半小时,拍出的月饼照片比往年精致多了,还在社群里被老师点赞,还是成就感满满的。” 蔓燃表示。
在摄影课程社群中,不少学员晒出自己的 “中秋摄影作业”,有洒满月光的餐桌,有祖孙同框的笑脸,原本平淡的居家时光,因摄影兴趣变得充满仪式感。
而在兴趣岛平台 “分享国庆美好瞬间” 话题下,每日都有数百条互动 ——有人跟着红歌课程练唱《我和我的祖国》,有人用书法写下中秋诗句,有人录制太极晨练片段,普通的居家时光,因兴趣变得鲜活。
出游路上:兴趣让风景有了新的意义
10 月 7日,在嘉峪关长城脚下,丁先生将手机架在石阶上,完成了一套太极功法的练习,将长城的雄姿与自己的动作一同录入镜头。这是兴趣岛 “太极巡礼・点亮地标” 活动中的一幕 —— 从北京大观园的古色建筑,到贵州万峰林的层峦叠嶂,从乌鲁木齐的草原风情,到重庆人民大礼堂的庄重轮廓,再到湛江海湾大桥吹拂的海风中,国庆 8 天里,不同年龄层的学员带着太极走进各地场景,用招式为祖国山河 “点赞”。
丁先生在嘉峪关长城练习太极,参与“太极巡礼·点亮地标”活动(视频截图)
“以前旅游就是拍张照就走,这次带着太极来,既锻炼了身体,又对眼前的风景多了份感情。” 学员张女士在社群分享视频时这样说。
除了太极活动,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兴趣岛第二场手机摄影大赛初赛同步开展。不少学员带着镜头开启假期:有人在出游路上用镜头捕捉山河变迁,也有人记录市井烟火与全家福的动人瞬间。不管是在出游路上,还是居家,因兴趣变成了 “可记录、可分享、有收获” 的沉浸式体验,充满仪式感。
高原红(化名)在湛江海湾大桥参与“太极巡礼·点亮地标”活动(受访者供图)
服务不打烊:学员与老师的双向奔赴
长假期间,兴趣岛学员 “度假与学习两不误”,学习热度持续在线。从平台的打卡时间分布来看,学员的 “早起型” 作息特征尤为明显,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员将学习集中在早晨至上午时段,即早晨5点到中午11点。而晚上 7 点到 10 点,也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员活跃在平台上听课、在社群分享当天的学习成果。
这份学习的热情,背后是三师团队“不打烊” 的陪伴服务。假期里,兴趣岛每天有助教老师在线督学、响应学员需求。其中,唱歌类目的助教小林老师,8 天累计回复学员次数达 9048 次,其中单日最高回复 1535 条消息 ——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条疑问都能得到及时解答。正是这种随时能找到老师、随时能交流的服务,让兴趣学习不再是 “孤军奋战”,也让沉浸式体验有了坚实的支撑。
70 多岁的退休干部龙先生(化名)在假期上完课程后,特意为小林老师创作了藏头诗。他喜爱宋伶俐老师的教学,更对兴趣岛的服务赞不绝口。小林老师对此坦言:“虽然中秋节要坚守岗位,但能和学员因共同的热爱相聚,看着他们收获进步,自己也充满快乐。”
“数字+服务”融合:点亮高品质银龄生活
不管是居家时跟着教程拍月饼,还是出游时在山河地标练太极,这些现象都折射出一种消费新趋势 —— 假期需求正从 “去哪里玩” 转向 “怎么过得有意义”。过去,许多人追求 “打卡更多景点”“走遍更多地方”,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 “沉浸式” 的兴趣体验 。
这一转变的实现,离不开数字技术对兴趣场景的重塑,而兴趣岛的实践正是典型样本。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兴趣岛打破了 “兴趣学习” 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平台以 “兴趣学习 + 社群互动 + 三师陪伴” 构建完整生态:专属教程降低学习门槛,社群互动让兴趣有了分享出口,“三师团队” 的实时响应则随时随地为学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兴趣岛这种 “技术 + 服务” 的组合,助力银发族打破数字壁垒,让 “第二人生” 真正拥抱智慧生活。
如今,消费升级已步入深水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对精神丰盈的渴望正成为驱动消费的核心力量。而兴趣岛这种以满足深层需求为起点、以创造情感价值与自我实现感为目标的 “价值导向” 消费模式,已然成为未来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