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夜间的锅圈门店,没有店长、没有收银员,却在无声地完成销售、调度、分析与营销决策。在锅圈的体系中,这样的门店不再只是零售终端,而是一台嵌入智能算法的“社区引擎”。
截至 2025 年 9 月底,锅圈食品(02517.HK)在全国拥有 10,761 家门店,创下历史新高。而在万店背后,真正支撑这份稳健增长的,不只是万店销售网络和坚实的产业基础,还有“锅圈云信息中心”主导的数智化体系——一套从供应链到门店、从用户到决策的完整数字中枢。
一、供应链智能化:让“好吃不贵”成为系统性的能力
锅圈的数智化建设始于供应链。在万店体系下,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难题在于信息割裂与响应迟滞。锅圈的做法,是以“协同”为核心,建立一张实时联通的供应链网络——从供应商到仓储、从采购到门店,每一个环节都在数据中完成对话。
供应商协同系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过去,供应商资质审核、发票核对、付款确认都要经历数十个邮件往返,如今,所有流程都可在平台上实时追踪。系统能自动记录每个供应商的交货准时率、质量评分与历史报价,并通过云端评级体系实现动态管理。锅圈的采购团队因此能更快地完成谈判与结算,而财务部门则几乎实现“无纸化对账”。
在商品中心,所有 SKU 的档案、状态、区域销售表现都被实时同步,系统可以识别哪些产品在北方卖得好、哪些在南方滞销,再自动生成调拨与上新计划。库存调拨系统的引入,使锅圈真正实现了“仓、店、端”一体化统筹。仓储不再“凭经验发货”,而是基于算法预测门店需求,智能分配货物,实现“以销定产”的柔性调度。

这种系统性的智能协同,还延伸到了工厂端。锅圈的部分牛肉产品产自辽宁锦州黑山县。通过智能化产线与冷链物流,高品质的国产西门塔尔牛从位于沈阳市辽中区的养殖场出栏,到工厂流水线屠宰,再到制成可食用的牛肉产品全部在当天完成,三天内即可运达海南的门店。系统根据销售数据自动调整排产节奏,旺季加速、淡季减产,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原料浪费与库存积压。
这是一种从源头到终端的数字化闭环。它不仅让锅圈具备了稳定供货与低成本优势,也将“好吃不贵”变成了一种可复制、可验证的系统能力。
二、用户与会员中台:让“流量”变成“资产”
如果供应链的数字化让锅圈具备了效率优势,那么会员体系的智能化则让企业拥有了“复利型增长”的底盘。
截至 2025 年 11 月 8 日,锅圈累计注册会员数突破 6,000 万,比年初目标提前 50 天完成。会员数的增长不只是数字的膨胀,更是公司商业模型的进化。
锅圈会员系统通过大数据中台整合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价格敏感度、到店频次与地理位置等多维信息。在系统后台,这些用户数据被加密保护后被赋予动态画像:他们喜欢什么口味、倾向何时下单、使用哪种支付方式——这些细节都能在模型中被捕捉。在此基础上,总部系统会给门店生成个性化营销策略:节日推送、储值激励、社群唤醒券乃至特定时间段的推送语句,都可自动生成并一键下发到门店的会员通系统。
一位来自江苏的加盟商表示:“以前我们做活动靠感觉,现在系统自动推荐方案,连文案和发券时间都写好,效率提升一倍。”
更具突破性的是,锅圈会员体系已经从“个人会员”向“家庭会员”升级。系统支持一户多绑账户、共享积分、共用储值余额,强化了“家庭餐桌”这一核心消费场景。这种模式让锅圈从单次交易延伸至家庭关系链,形成更高的复购频次与情感粘性。
正如锅圈董事长杨明超所说:“会员已成为存量市场中巨大的增量来源,公司将持续通过精细化运营,把会员变成粉丝,把粉丝变成铁粉,推动体系从‘个人会员’向‘家庭会员’深化。”
三、门店智能化运营:让每一家加盟店都“算得清、做得稳”
在全国万店体系下,门店管理的标准化与差异化并存。锅圈的应对方式,是把每家门店“装进系统”。
门店 APP“云铺系统”集成了收银、库存、报货、会员、营销、经营分析等功能。加盟商打开界面,便能看到销售额、毛利率、热销排行、会员转化率等指标,系统还能自动生成周报与省区排名。过去依赖人工登记的库存,如今由系统实时计算;过去需要汇报审批的进货计划,如今由算法自动生成。
同时,锅圈自研 POS 系统统一了全国门店的设备接口与操作流程,解决了“多系统混用”的痛点。系统打通线上线下,顾客在店内扫码支付后,会员信息自动同步到总部数据库,实现“交易即会员”的高效转化。
门店的智能化也体现在“时段经营”的创新上。从 2024 年开始,锅圈在全国范围推广“24 小时云值守”系统,目前已经有超过 2000 家门店安装了想管系统。如本文开头案例所提到的,锅圈无人门店在夜间营业时不再需要人工看店。顾客扫码进店购物,系统通过摄像头与支付记录自动核验身份,后台客服远程提供临时服务。

更重要的是,云值守门店的销售数据会自动纳入“夜间经营模型”,系统能根据销售曲线判断夜间补货时间、热销品类,并在次日清晨自动生成“夜间业绩报告”。
此外,锅圈还在即时零售渠道加码。通过“第三方融合平台”,公司实现了抖音、快手、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渠道的统一管理。系统能同步套餐上架、POS 核销、返款对账、异常治理等全流程操作,让加盟商在多平台经营中保持一致的运营体验。
一位省区经理表示:“过去我们做一场活动,光对账就得两天;现在系统能实时算清每一笔返款。数字化让加盟商信任度提升,合作也更稳了。”
四、AI 决策中枢: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跃升
随着门店规模突破万家,锅圈的决策逻辑也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先行”。总部的“AI 营销大脑”每天处理数十亿条数据流,对销售、库存、供应商、会员等核心维度进行实时监控。
系统能自动识别异常信号——例如某地区的某款产品销量突然下滑、库存出现异动、供应商交付延迟——并即时发出预警。运营团队不再依赖人工抽查,而是由算法自动推送分析报告。
锅圈产品中心员工透露:“我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异常监控系统的报告,它比人更早发现问题。”
在营销侧,AI 系统的作用同样显著。锅圈的“AI 视频混剪平台”能自动识别素材内容、生成短视频并适配不同平台格式。门店员工只需上传素材,系统就能在数分钟内完成成片。
这场由 AI 驱动的“数字化跃升”,让锅圈在复杂市场中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它使企业能在庞大的门店网络中做到“千店千策”,在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精确决策。
在锅圈的体系中,每一笔交易、每一条库存、每一次补货都在系统中留下痕迹;每一次消费者的扫码、储值、分享,都成为可被分析的信号。这些数据流汇聚成企业的“神经系统”,让增长变得可计算、可追踪、可复制。
这正是锅圈在资本市场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在中国消费领域的激烈竞争中,锅圈并未依赖价格战或短期流量红利,而是用一套长期主义的数智化体系,将“烟火气”与“算法力”结合,重塑了社区餐饮零售的经营逻辑。
当夜幕降临,郑州那家无人值守的锅圈门店仍在运转。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后台算法静静运行。在这家小小的社区店里,锅圈的未来增长曲线,正被系统一点点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