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元始,周而复行。”岁月流转间,六十载构成生命节律中意义非凡的循环。这既是过往的沉淀,更是人生的“重启”,象征着辞别世俗纷扰、回归本真的新程。《道德经》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恰是花甲之年的人生写照。岁至花甲,生命如环,师父辜度寒以“蒲九山人”为号,隐居江南归墟庐,自此抽离外在纷扰,以“观复”的本真状态,在虚静中体悟自然,于无为处涵养自身。

回溯半生,师父辜度寒的人生轨迹始终镌刻着坚守与求索。师父自幼便对阴阳玄理心怀向往,年少时期贫寒如荒漠孤草。家境困顿,辗转漂泊,尝遍人生冷暖。命运的风沙虽一次次裹挟,但师父却如悬崖石缝间的还魂草,敛叶卷根,蛰伏待时。纵前路茫茫,他始终攥紧心中对求道的向往。那些境遇艰难的岁月,如暗夜行路,师父耐心等待时机,在沉寂中积蓄力量,从未放弃对未来的追寻。幸运的是,人生路上总有微光指引,他缘遇多位恩师,得授奇门遁甲、元皇法脉、鲁班门技及祝由之术。这些古老智慧如清露润枯根,让师父得以凭所学立身,借韧性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
花甲之年,师父辜度寒取“蒲九山人”为号,其缘起正是兼具韧性与生机的还魂草。这种古称“长生草”的植物,三亿年前就已扎根地球,多生长于荒漠砾石、悬崖峭壁等贫瘠环境。它遇旱则敛叶卷根成枯团,随风寻水;得露则舒躯扎根,枯槁转葱茏,历经多次枯荣循环而生机不灭,《本草纲目》载其“死而复苏”,《神农本草经》说它“精魂不灭”。这恰如师父辜度寒的人生写照:青年时期境遇艰困,如还魂草遇旱,在世事洪流中沉浮却不馁;坚守初心积蓄力量,如还魂草卷根待风,于迷茫中攥紧希望;得恩师点拨、凭技艺立身,如还魂草得水复苏,遇机缘便奋力成长。他感慨自己与还魂草境遇相契、心性相通,皆生于匮乏而不颓,历于漂泊而不折,守于初心而不渝,兴于机缘而勃发。

遂有诗证其心迹:
蒲心抱朴历九枯,
风驭微躯赴远途。
莫道山人无定所,
一沾清露即复苏。
如今,蒲九山人隐于江南“归墟庐”,如列子御风,心游太玄。六十载光阴沉淀,如陈年普洱醇厚回甘。他深谙“致虚极,守静笃”之真意,在剥离尘嚣的虚静中观万物生长,于无为之处生万千智慧。花甲非终点,是生命真修的起点,是“积精累气”的黄金时刻。——当半生历练化作对“道”的直觉把握,目之所及再无混沌,“目无全牛”的澄明之境豁然开启。
归墟庐内,蒲九山人静对天地密移,运转无已,如一株历尽枯荣的还魂草,在花甲之年舒展最葱茏的枝叶,于岁月循环中品咂出生命的本味:至简,至韧,至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