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群体财富积累与互联网使用普及,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案件持续高发。不法分子精准抓住老年人独居缺陪伴、关注养老与投资收益的心理,不断翻新诈骗手段,近期就出现“虚假投资+黄金变现”的新型骗局。马上消费金融在践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过程中,结合太原警方通报的真实案例与防诈指南,拆解养老诈骗的核心套路与防范要点,为守护老年群体的“钱袋子”提供参考。
近日,太原迎泽区一家金店内,年过七旬的张大妈一进门就表示要花10万元购买黄金,且不挑款式、不问价格,行为十分反常。店员介绍首饰时,张大妈始终紧盯手机屏幕频繁交流,对商品细节毫不上心。凭借派出所多次宣传的反诈知识,店员察觉蹊跷,当即报警。
民警赶到后询问得知,张大妈自称独居无子女,购买黄金是为了收藏,但回答用途时前言不搭后语,且拒绝出示身份证。通过张大妈的社保卡信息,民警核实到她其实有女儿,提及联系家属时,张大妈急忙阻拦。随后,张大妈催促店员收款交货,还透露“要把黄金寄出去”,这一表述让民警更加确定是诈骗。
经耐心劝说,张大妈终于道出实情。此前她刷短视频认识一名“投资大师”,在对方引导下下载了一款仿冒证券公司的虚假APP,初期投入几万元后,APP内账户余额显示高达50万元。当她尝试提现时,对方告知需缴纳20%分成,且要求通过线下购买等价黄金邮寄至指定地点才能兑现。被高额收益冲昏头脑的张大妈,便按照“大师”话术前往金店购金,所幸被店员和民警及时劝阻,避免了10万元养老钱损失。
套路拆解:三类养老诈骗核心逻辑,精准拿捏老年心理
太原警方结合多起案例,总结出当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套路多围绕“情感突破+利益诱惑+远程操控”展开,核心逻辑可归为三大类:
一是“高收益投资”类骗局,以虚假回报设套
不法分子伪装“投资大师”“理财顾问”,通过短视频、社交软件吸引老年人关注。先以小额返利让老人尝到甜头,建立信任后,不断诱导加大投资金额,待老人想要提现时,再以“缴纳分成”“账户解冻”等理由索要费用,或要求通过黄金、现金等线下方式兑现,最终卷款失联。类似的还有“养老项目投资”“以房养老”等骗局,均以“高息回报”“稳赚不赔”为噱头,诱骗老年人大额投入。
二是“生活需求”类骗局,利用焦虑心理行骗
这类骗局瞄准老年人在社保、健康、养老等方面的需求与焦虑。比如“代办社保”骗局中,不法分子冒充社保局、银行工作人员,谎称可补缴社保、代办养老保险,收取费用后失联;“养生保健”骗局则以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为诱饵,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虚假保健品;“养老服务”骗局通过预售养老床位、承诺入住优惠等方式,诱骗老年人大额预存费用。
三是“远程操控”类骗局,步步诱导转移资金
骗子通过电话、社交软件联系老年人,以“客服退款”“账户异常”等名义,诱导下载远程操控APP或陌生软件,再一步步指导老人操作手机,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泄露银行卡密码与验证码,最终转走账户资金。这类骗局中,老年人在骗子的耐心引导下逐渐失去判断能力,往往直到资金被盗才察觉异常。
防范指南:三点防诈秘籍,守护银发一族财产安全
针对养老诈骗的高发态势,马上消费金融总结出三项核心防范要点,既简单易操作,又能有效规避风险:
第一,设置资金安全防线。建议为家中老年人的银行卡设置每日转账限额,降低资金被盗风险;优先选择实体纸质存折存储积蓄,并提前与银行确认,关闭线上定期转活期功能,从源头阻断骗子远程转账的可能。
第二,明确诈骗核心信号。告诉老年人,凡是电话中要求“一步步跟着操作手机”“下载陌生APP”“提供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的,一律视为诈骗,立即挂断电话。同时提醒老人,遇到“高回报、低风险”“快速翻倍”的投资项目,以及“免费体检、代办社保”等上门服务,务必先与家人沟通或向官方核实。
第三,强化家庭沟通与反诈宣传。子女应多陪伴老年人,主动分享反诈知识,定期帮老人检查手机软件,卸载涉诈可疑应用。
老年群体的财产安全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牵动着家庭与社会的稳定。马上消费金融作为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构,在此呼吁子女要多关心长辈的资金往来与网络使用情况,及时排查风险。同时提醒老年朋友,若遭遇诈骗或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报警,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案例来源: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