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震荡回调之后,市场对港股科技股的态度正发生积极改变,资金正从避险流出,转为集中加码。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南向资金近一月净买入额前十的个股中,港股头部科技公司累计获净买入额超300亿元。此外,截至上周五,港股科技类ETF近一月共有983.14亿元资金净流入,其中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已吸纳241.73亿元。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港股经过近期震荡回调,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或逐渐降低,科技板块有望再次迎来配置机会。招商证券表示,港股边际利好逐步兑现但未充分定价,将成为港股“由抑转扬”的核心动能,建议关注AI及科技股。
数据显示,得益于超预期的业绩表现,尽管市场担忧仍未完全消散,但近日国内外机构对联想集团、腾讯、百度等港股科技龙头的目标价预测,仍显著高于其当前价位,且相关企业股价表现亦开始趋于平稳。市场认为,应用端的持续落地及其对业绩的正向支撑,已成为相关科技股中长期走势的重要驱动因素。
泡沫叙事减弱,估值性价比增强
市场普遍认为,港股的这轮调整,与美股科技股的泡沫争议密切相关,其主要逻辑在于对AI基础设施过度投资,以及OpenAI、英伟达、AMD等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的担忧。
而近期泡沫叙事的减弱,亦主要得益于相关方面积极信息的连续发布,以及机构基于历史实际的理性分析开始逐渐增多。
一方面,身为AI“泡沫论”焦点的英伟达,以其超预期的业绩增长、业绩指引及在手订单,对市场疑虑予以强有力回应。谷歌、微软、亚马逊等AI科技巨头,亦接连透露其AI算力投入规模不足以满足既有市场需求的信息。其中,谷歌云AI基础设施负责人更表示,谷歌必须“每6个月将算力容量翻倍”,未来4到5年的总体目标是实现“1000倍能力提升”。这些信息有效增强了全球科技产业投资信心。
在港股市场,联想集团、腾讯、百度等AI科技相关企业,最新季度财报亦均超出市场预期。其中,联想集团在已凭借AI应用等优势支撑的三季度PC市场优异表现,获得里昂、高盛等机构上调其业绩预期的情况下,仍实现高于预期的增长和利润率水平,且三大业务集团增速均超出里昂预测值,显示出港股科技赛道在AI叙事下的强劲增长动能。
另一方面,根据招商证券、中金公司、国金证券等众多机构分析,从投资强度、商业闭环、股价增长逻辑等诸多方面来看,AI科技股泡沫风险并不像市场想象的那么高。
如在投资强度方面,国金证券认为,当前科技巨头的高资本开支,主要依赖模型厂的收入高速增长,以及外部融资,处于健康水平。“我们认为OpenAI、英伟达、AMD等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仍然较为初期,且采用股权投资形式,较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债权形式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有所降低。”
在股价层面,机构分析认为,相较于互联网泡沫时期,当前主要AI企业的股价增长主要来自EPS驱动,而非估值扩张。以英伟达为例,截至三季度末,其股价较2023年初提升约12倍,同期EPS也提升14倍。且目前美股一线及主要二线AI标的,以及四大CSP的forward PE也低于2024年高点。
有英伟达、联想集团、腾讯、百度等AI科技企业的超预期业绩提振,以及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厂商的确定性市场需求印证,同时市场理性声音不断增多,AI科技赛道的泡沫叙事减弱成为必然。
与此同时,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深度调整,港股科技板块自年内高点已回调超14%(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其估值性价比亦进一步提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24日,恒生科技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为21.56倍,处于近5年约22.61%的中低分位数水平,不仅显著低于同期科创50指数,也远低于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水平。
泡沫叙事减弱+估值性价比提升双重利好之下,港股科技股配置机遇凸显,市场对其态度的积极改变,不仅在于资金的集中加码,同时也在于对AI科技核心资产较高的股价预期。
近日,中金公司发布研报表示,联想集团整体业绩超预期,三大业务集团及全区域市场均实现双位数收入增长,AI相关收入业务收入占比同比升13个百分点至30%,给予公司目标价14.8港元及“跑赢行业”评级,仍有52%的上行空间。高盛在联想集团发布超预期财报之后,尽管仍考虑到零部件成本上升影响,也依旧维持其“买入”评级与13.62港元的目标价,显著高于财报发布当日价格。
港股科技板块的这一变化,折射出资本市场投资的常见轨迹,即赛道火热之下,资金加速涌入,推高估值的同时也在积聚风险,此时正需要通过适当调整将风险充分释放。而10月以来的AI泡沫叙事,正好为科技股带来了风险释放的契机。在合理调整之后,英伟达、联想集团等企业业绩,及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厂商的市场需求印证,实际上又提升了基本面支撑力度,使得赛道上升空间进一步打开,形成估值稳定、股价与基本面匹配,股价持续上升的积极局面,这正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核心逻辑。
在10月初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招商银行曾预测,港股四季度将走出“先抑后扬”的趋势。自11月下旬以来,联想集团股价基本稳定在9.6港元~9.9港元之间,并呈现出小幅抬升趋势,腾讯、百度等港股科技股亦已结束单边下行,科技股或正成为港股四季度下半程“后扬”走势的前驱板块。
AI应用端接棒,业绩可见性主导
回顾过往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往往都遵循“基建先行——争议酝酿——爆发突破”的发展轨迹,最终市场的真正爆发,都由应用端主导,且规模必然远远大于基建投资阶段。
当前的AI产业发展,与这一轨迹可谓高度契合。在泡沫争议的背后,正是应用端接棒基建端,开始成为行业发展的重心。市场对AI过渡投资的顾虑,所指向的正是应用端落地带来的投资回报,是否能够覆盖基建端的大规模投入。
从企业布局来看,无论是OpenAI、Anthropic、Google DeepMind等美国科技企业,还是联想集团、字节跳动、百度、月之暗面、深度求索等中国AI龙头,近期都在应用端持续发力。
OpenAI作为模型端的代表,最新推出的GPT - 5.1系列模型,不仅包含适配不同场景的基础模型版本,还搭配了编程专项版本,同时通过个性化功能、协作功能等优化,全面拓宽应用边界,适配个人、企业、开发者等多类用户的需求。
谷歌在近日发布Gemini 3的同时,也同步推出了基于该模型架构的图像生成与编辑模型Nano Banana Pro。并且,谷歌采用“发布即上线”的策略,在Gemini 3发布当天就将其嵌入旗下多款核心产品与开发者平台,快速触达海量用户和开发者。
在国内,联想集团今年以来已多次升级其AI智能体,并透露明年1月再次升级其个人超级智能体的计划,加速向“智能双胞胎”演进。其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足联、海光信息、重庆市璧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区管理委员会、芯和半导体等多个单位的智能体合作,亦于近日密集落地。同时,在终端硬件上,联想集团旗下搭载AI功能的多款新式PC、轻薄旗舰智能手机联想moto X70 Air、联想AI眼镜V1、人形机器人“乐享壹号”均于今年持续“上新”。
对于应用端主导阶段的港股投资逻辑,市场普遍认为,AI应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效果,以及AI硬件、服务提供商通过AI应用端带来的业绩回报,是判断投资标的价值的核心因素。中金公司即明确表示,在投资港股新消费企业时,建议聚焦AI应用落地与业绩兑现情况,优先选择已有AI产品贡献收入或显著降本增效的标的。
从行业发展进程来看,市场已具备提供此类优质标的的基础。在B端,AI应用已经开始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省。麦肯锡调查显示,受访者表示当前使用AI可减少9~11%的成本。Oracle报告也显示,工业类企业有望通过AI进行生产设备的维护,提升5~20%的员工生产效率,同时降低15%的设备停机时间。
降本增效是B端用户使用AI应用的核心诉求。高可见度的应用实效,使得台积电、UPS、沃尔玛等国际制造、零售龙头,愈发愿意使用AI技术提供商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并带动其他企业跟进,实现AI技术提供商在B端的商业模式闭环。前述联想集团密集达成的智能体合作案例,即是这一闭环落地的明证。
在C端,OpenAI今年的预计收入已达到130亿美元。联想集团最新一期财报则显示,其AI终端设备营收在IDG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至36%,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已成为最具结构性意义的增长引擎之一。这些数据表明,AI应用在C端亦已进入爆发阶段。
联想集团财报显示,最新一季度,公司AI相关业务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已提升至30%,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成为联想业绩的实质性贡献来源。这不仅是联想集团自身业务发展的里程碑,也是AI产业应用端投资价值释放的一个缩影。
招商证券表示,AI科技赛道长期产业趋势还在,从生产率的提升、应用范围的扩大都可以看出AI技术仍蕴含潜能,短期二级市场的波动并不影响实体产业的投资价值。但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会走向分化,那些能够将领先模型与多元业务场景深度结合,形成可规模化商业闭环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受益。在此背景下,联想集团等B、C两端并进,且已在业绩表现上开始兑现其AI投资回报的企业,或将成为本轮港股科技股调整后,更具投资价值的核心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