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充斥着一些批判华与华方法的文章,我们有必要以我们的亲身经历再次为华与华方法发声。我的核心观点是,只要你是同一类人,且在持续钻研,华与华方法只会越来越好用。
什么是华与华方法?我在陪同亢敏君张总去华与华签约时,华与华合伙人智哥(许永智)给我们分享了他对华与华方法的解读,在华与华方法的标准定义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有丰富的内涵。
智哥问我,能否背诵下来,我说太长了背不下来,那我是怎样理解华与华方法?我倾向于华杉老师公布的“我问华杉”栏目中,华板给华与华方法的三重定义来思考。
“我问华杉”《华与华方法的三层定义》
第一层是经营哲学,这个哲学就是一生不败,就是保持不败,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永远追求最小目标,而不是追求最大目标。
第二层是以菱形模型为核心的企业战略。
第三层是一套以超级符号、文化母体为核心的品牌营销方法,也包括媒介的理论。
我们一层一层的来思考。
先说第一层,看起来很虚,但这却是你能否用好华与华方法的关键,假如你内心希望实现一个很大的目标,极有可能会失望,华与华方法讲究稳中求胜,一定是先去思考怎样稳住当前的基本盘,再去思考怎样放大生意。所以,华与华方法不会刻意宣传我能创造多大奇迹,这一点上,尤其是想要创造大奇迹的企业家来说,他是不认同的。
再说到个人去应用华与华方法,我看到太多人通过改字和加字的办法来改装华与华方法,把他改成自己的,再堂而皇之的宣传,我个人不推荐这种做法。
我会很欣赏这样的团队,在外宣时会注明这是来自华与华方法,哪本书,哪几页。当学生就要正,不要扭捏,更不要心存侥幸随意组装,因为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如果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违背了“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的核心价值观,无论企业家还是个人都用不好这个方法。
去年华与华百万大奖赛上,我们就为华与华人的信条打call
我们再说华与华方法的第二层,以菱形模型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世人都知道超级符号,但没有很多人知道符号的推理的出发点来自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业务组合,只有思考清楚企业手里的牌有什么,该怎样组合、怎样出牌,先出哪张再出哪张,以及未来这幅牌更大的想象空间在哪里,才能按照步骤推理出项目重心(这里写的有写简略了,详见《如何用华与华方法找到项目重心》),有了这些思考,才能把课题切入到符号本身。
所以绝大多数朋友,上来就要找符号,这错的是很离谱的,但是自己又不知道,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说,我用了,客户没接受,或者说,我用了,但是没有效果,我想说的是,只有脑子里有整体的顶层架构,这件事儿本身才是通的,只解决其中的一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你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反而来说方法本身无效。
再说第三层,包含新媒体理论的品牌营销方法,在应用的时候,似乎人人可以用,人人都可以出方案,假定客户和你都认同华与华的经营哲学,假定你找的项目重心是准确的,但你在落地的时候依旧会有隐形的门槛,门槛是你思考符号的方向以及团队的手艺,还有整体符号落地过程中的触点。
除了价值观的认同,理论的理解,你还需要笃定的认为,应用华与华方法可以为公司提供解决方案,而且你愿意去行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大老板的想法往往是超前的,也带有一点儿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但我们的做法的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我曾在甲方的时候,大老板说,我们要复制某云保的成功,该项目是公司的明星项目,创造了让普通人都能在上边卖保险的一个平台, 该项目本身在上市过程中。新项目是要针对护士人群,再开发一个类似的平台,因为护士接触更多的病患,有更合适的场景去做保险销售。
这个课题最终落到了我头上,因为伙伴们只会凭借自己的思路说,这事儿不靠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不靠谱,我也不知道这事儿是否可行,是按照标准的4p工作法(详见《4P工作法里的常识、定位、红海和红利|拉面说单品牌4P研究范例》)去解决这个课题,去以护士的身份去检索类似的兼职平台,去分析这些平台从0到1的成长史,最终我告诉老板,这事儿成的概率仅有4成,不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一定要做,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那这样的方案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落地。
其实我们在公司中会遇到大量的这种问题 ,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能搪塞,没有想办法把他落地。只有你相信华与华方法行,你才会愿意去行动,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为什么我说,华与华方法越用越好用?
首先我自认为我深刻认同华与华的经营哲学,踏实做自己,不奢求很大的成功,把其他的归结为运气。同时我以此标准来筛选同事和客户,然后我会发现华与华方法的应用不仅仅在于对理论的理解,更在于应用这套理论的团队。
在我们团队去长白山团建时,我们的郭老师说,我非常厉害的一个点是我能聚合到一群高手,我们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优点都非常突出,而且大家是相互互补的且彼此高度认同的。比如语感超强的盛肖楠同学,理论及应用功底超强的炼哥,还有对项目节奏把控超强的康哥,还有我们新加入的,能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越哥,还有我们学习能力、统筹能力超强的菲菲,等等
所以我认为华与华方法越来好用的第一个核心的点是我们信奉华与华的经营哲学,以及我们高质量的团队。
第二个点是我们这群人的效率和创新,在内部我们推进工作的时间颗粒度是按照分钟来计算,务必要求每个人的每项工作都能在最短时间内高标准的完成。我们一般不加班,早九晚六,但是在上班期间,每个人的马力是开足的,互动也是高频的,我时常有一种错觉,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像阿凡达那样通过发梢连接到一棵大树上,每个人的思路可以高度的同频。我们所有事情尽可能在大群里沟通,不拉小群,每个人都知道彼此在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了,方案什么时候需要合拢。
我们还在思考怎样更加高效,比如我们把办公室从上海外滩搬到了虹桥,虽然因为面积更大租金上升了,但是我们的通勤时间,尤其是出差时间被大大压缩了,从外地抵达虹桥火车站,走地下通道10分钟可以到公司。效率非常高。
因为高效,我们还创新出了新的服务产品,最快只需要1个半月就可以产出一份完整的小全案,包含企业战略、品牌战略,甚至还包含了提案道场的搭建。
第三个点是客户和朋友们的认同,最近4个月,我们保持着每个月启动一个全案客户的节奏,所有客户全部来自于老客户和老朋友们的转介绍,我经常听到新客户说,我的某个朋友说你们很专业,很靠谱。在此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一路走来,从我一个人兼职做,到几个伙伴兼职陪我做,到所有伙伴全职一起做,我们的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当然了,大家推荐我们的关键点也并非仅仅是我们的勤奋, 而是我们的方案本身有效,能带来直观的销量的增长。
我们以公众号起家,但是最近几乎一个月1篇文章的更新频率都做不到,是时候给大家同步一下我们的新状态了。
第四个是华与华小生态的建立。组建民间的华与华方法粉丝群,这件事儿本身什么时候才算是成立的?一位前辈告诉我,你啥时候能给华与华推荐客户了,就算成了。我先后推荐过多次,不知道之前的有没有成,但把亢敏君推荐给华与华,这件事儿是成的。在亢敏君张总和华板的签约会上,华板跟我握手时连说谢谢,我想我得到了华板的认可。
(亢敏君与华与华签约会上,从左依次为:亢敏君张总、华板、智哥、王鲲鹏、华与华廖总)
华板在内部会议上说,从华与华离职的人,要向小王(鲲鹏)学习。
我们是在学习华板的道路上下苦功的人,比如每年都会参加华与华的百万大奖赛,去年我组织买了10张票,今年我们组织买了15张票(团购价1张8千元),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花钱。
终极咨询在华与华,但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可以上来直接找华与华,华与华做不了所有的生意,我们也做不了所有的生意,市场很大,我会鼓励我们带练的乙方团队们相互协作,我也会支持从华与华离职的老同事们做自己的事情。但这其中也有我的底线——相关的人必须要正,三观不符的人,不能称为朋友。
第五个是资本的认可以及我们给客户提供的资本赋能。
我们是踏实干活的人,没想过有一天能有资本方投资我们,这是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也正是有了新一轮的注资,我们的路也会走的更稳。
有了这样的便利,我们也会给我们的客户带来资本的赋能。请关注我的朋友圈,最近就会有新的大消息公布。
今天啰嗦的有点儿多,原本我想用一个早上写领读的时间给大家做个分享,没想到花了两个早上来思考这个主题。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组建了3年之久,群总人数在5000人左右的学习社群,注意进群后先看群规,宽进严出。
本文作者:
王鲲鹏
鲲鹏咨询创始人
公众号“华与华方法粉丝圈”主理人
原华与华策略师/原小马宋团队外脑
全国33家甲乙方公司的品牌顾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