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迎来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明确我国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夯实基础。
方案重点“点名”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在加快建筑方式转型、推进存量建筑改造上明确具体路径引导促进,指明进一步提振节能降碳工作的行动方向。
一方面,要加快建造方式转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强化绿色设计和施工管理,研发推广新型建材及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动智能建造,加快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另一方面,要推进存量建筑改造。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关政策,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进外窗(幕墙)、外墙(屋顶)保温等更新升级,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实施节能门窗推广行动。
作为绿色建筑发展“合伙人”的少海汇,瞄准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智慧韧性,加大力度整合资源,通过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节能降碳领域建设“好房子”、打造好项目,掀起一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革命。
新材料板块,少海汇在河南鹤壁落地海骊镁合金轻量化产业园,联合诺奖得主谢赫特曼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等产学研机构,实现了铝镁合金、金属复合板材的量产,全面推广绿色建材。
同时,围绕建筑全场景领域,海骊新材料研发金属饰面板、金属蜂窝板、金属复合一体板等,打造低能耗幕墙、金属复合屋面等项目,赋能城市更新绿色升级。
在合肥园博园项目中,海骊应用自研钛锌板金属屋面改建建筑屋面生态,在城市生态修复领域表现突出,获批住建部首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此外,在非金属材料领域,少海汇持续推进碳陶瓷产业布局,依托碳陶瓷基础材料的技术优势,实现在家居、家电、新能源等多场景的配套产品落地。
新技术板块,少海汇聚焦海骊、秦恒建设科技等企业在建筑外围护结构系统的迭代创新,以BIPV、超低能耗、外墙保温等技术为引领,在全国落地更环保、更节能的解决方案。
在青岛,海骊将BIPV技术应用于青北高科园超80米的鹰翼式塔楼,安装近3000块不同尺寸的CdTe(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面积约3000㎡,可实现年发电量20万kw·h,在满足自身用电同时,多余电量将并入电网,降低运行成本,可减少约200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600棵树减排量。
在雄安新区,海骊在中交未来科创城外立面幕墙创新应用BIPV,铺设光伏太阳能电板,打造光储直柔、低碳建筑集群,率先实现建筑本体能源优循环。
在呼和浩特,秦恒建设科技参建严寒地区首个超低能耗建筑呼市中海河山大观,外墙系统采用比常规材料厚近3倍的保温材料,降低传热系数,满足建筑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冷热源能耗。
此外,在门窗系统中,海骊自主研发的被动式超低能耗门窗已通过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认证,K值降至1.0以下,可节约50%能耗,赋能建筑更加绿色低碳。
下一步,少海汇将进一步升级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落地更多节能降碳典型案例,为建筑节能降碳“攻坚”提供优秀经验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