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专业作家,我有自己的事业,所以我不需要以写作为生,也缺乏追名逐利、矫揉造作的动力。我只是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后,产生了不吐不快的冲动。我写的都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思。那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不知不觉成了我创作的源泉。我坚信蒙田所言:“不论我们的生平多么微不足道,从自己身上得出的洞见还是远远胜过从所有的古书上得出的。”有时,我甚至觉得,那些笔下的文字,不是我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
感受阳光的味道
“除非我亲自证实的东西,否则我什么也不会相信。”笛卡尔这句名言对我触动很大。一个作家,哪怕是一个业余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能被时代所裹挟。我们当今不缺写手和作家,缺的是思想的启蒙者。社会的进步,依靠的是大众灵魂的觉醒和思想的升华。一个卓越的作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有了超越当前这个时代的思想,他写的东西才有价值,就算作品一时不能被社会接受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作品像被沙子掩埋的钻石,总有一天会发出夺目的光芒。叔本华说过,所有流行的东西都不可能成为经典。这句话也许失之偏颇,但时时警醒我,不要为了流行去刻意迎合大众的口味。
读者读了我的作品后,最多的留言是“感同身受”、“真诚”之类的话, 这些留言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但不是我真正想要的。而少数读者的留言让我有恰逢知已的感觉,比如有人说,表面上看我的文章平实朴素,但是里面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值得一读再读”——这才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这个社会能真正给人带来思考的东西是多么稀缺。很多作家抱怨写书的比看书的多,他们是否意识到或许正因为自己的作品随波逐流,盲目迎合大众,才显得一文不值呢?
在沙漠中种树
我曾经和剑桥大学的一位系主任有过激烈的争论,他说中国人很聪明,但只擅长模仿,他举了很多中国成功企业的例子,虽然我极力反驳他的偏见,但我心里知道,遵循传统已经深深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面了,我们几千年就是这样过来的。创新和冒险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行为。然而,模仿永远诞生不了伟大的企业。创新才是伟大企业的灵魂。谁说我们的传统不会变?起码,现在我们的商界开始变了,大家都在谈新的模式,新的产品。科学界也变了,研究人员也以探索出新的理论为荣。那么文学呢?文学的出路在哪里?
我认为,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不需要创新,更不需要模仿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式,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回到文学的起点重新出发。那么, 你可能会困惑,文学的起点又在哪里呢?
文学的起点在人性。文学本质上就是关于人性的图画。人类历史上所有名垂青史的作品都是描写人性的,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红与黑,等等。而人性又是复杂的,有些人习惯于用绝对的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来给人物贴标签,这种划分法是粗暴的、粗糙的、冰冷坚硬的,也不符合人性的本质。
忙里偷闲去踏青
自然科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学科从哲学孕育而来,哲学是智慧的科学,它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人类的来源和归宿问题。文学要回到起点,一定要从哲学里吸收营养。真正的作家,能够站在比世人更高的认知高度思考问题,他们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风景。他们写出来的作品不但展现已经发生的现实,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想象那些未曾发生的事情,通过向人们发出灵魂的拷问,让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归宿。和思想性比起来,作品的技巧就没那么重要了。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最大的顾虑就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文笔会不会太粗糙了,会不会让人嗤之以鼻?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作品能够引人思考,启发人的智慧, 就算语言没那么老练精确,没那么富有感染力,但是思想性足以弥补缺陷。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创作了三部作品:一本长篇小说,两本散文集。长篇小说《漫长的归途》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正式出版。不过,电子书曾经上架过几个月,有位读过上千本书的读者留言说,这本书是他近两年读过的最有温度的一本书,我希望这本小说经整理修订后,能够和广大读者再次见面。散文集《给生活加点香菜》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本书曾经一度名列京东读书畅销榜第二名。它受读者喜爱的程度完全出乎我意料。第二本散文集《野菊花》在今年 4月份出版,这是一部适合父母和孩子共读的成长杞记,是我送给孩子的独一无二的礼物,豆瓣评分9.6分,目前位列当当网文学类新书排行榜前十位。
送给孩子的礼物
帕斯卡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我希望自己将来某一天能够成为一根通过立德、立功最终发出自己声响的芦苇。(作者:黄金日)
(本文作者黄金日,武汉海川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海川云谷软件公司总经理,武汉市3551创新人才,湖北省软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