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战略深入实施与“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建筑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从传统粗放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已成共识,尤其在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型公共工程项目中,“智能建造”与“绿色基础设施”正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推动新技术应用,建立多元协同的评估与推广机制,成为当前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各类聚焦建筑技术创新与绿色实践的大型活动密集举行,其中尤以由河南省顺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主办的“智能建筑与绿色基础设施创新大赛”以及由国际数字经济创新研究院发起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评估外部评审会”备受行业瞩目。这两项评审活动不仅反映了国家政策导向下建筑产业的战略调整,也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产业实践和工程标准制定的重要平台。作为这两场活动的重要评审专家,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领军者郑培勋教授,凭借其在智能施工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郑培勋现任河南赛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香港科学技术研究院客座教授,长期专注于土木工程领域施工流程优化、智能化监测系统集成与绿色低碳建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在理论上建树丰硕,更在实际工程场景中形成了可落地、可推广、可量化的成套方案。
在“智能建筑与绿色基础设施创新大赛”的评审过程中,郑培勋作为核心评委之一,围绕参赛作品的技术创新性、工程可行性、绿色效益和未来应用潜力等维度进行系统性评估。他不仅提出评判标准,更在现场评审环节中,以专业的视角为参赛团队指出技术瓶颈和应用误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在他推动下,整个评审流程更加注重成果的“可工程化”与“可持续性”,确保优秀技术真正具备项目落地与产业转化的能力。
特别是在最终获得一等奖的“低碳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项目评审中,郑培勋指出了碳排放监测系统在施工动态过程中的灵敏度问题,并建议结合大数据路径分析与BIM平台做融合建模,以提升碳数据的精度与实用性。这一建议不仅使评审现场的专家们深受启发,也被多位参赛团队视为后续成果迭代的核心方向。
此前在国际数字经济创新研究院举办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评估外部评审会”上,郑培勋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对多项前沿成果进行逐一打分与技术反馈,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平台、装配式施工路径优化系统、基于BIM的碳排放核算工具等多个项目,皆围绕“智能化+可落地+政策契合”的评估导向给出了深入建议。他所强调的“从工艺创新走向体系集成、从局部智能迈向全流程协同”,正体现了当下行业技术体系构建的逻辑走向。
郑培勋的工作不仅体现在评审本身,更通过他的专业表达影响着行业共识的形成。他曾主持研发“一次性注塑成型检查井施工工艺”并成功应用于多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工程现场推动施工流程的标准化、绿色化,并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与时间成本。他提出的“施工系统智能联动模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与建设单位采纳,为当前工程管理信息化提供了范式样本。
在评审结束后的访谈中,郑培勋表示,当前建筑行业需要真正建立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建造模式变革,“单点技术的突破已经远远不够,行业要有能力将分散成果有机整合,才能形成完整、稳定、可复制的智能建造生态。”他同时强调,评审机制本身也应不断迭代更新,既要保持技术前沿性的判断,也要增强市场导向的实践评估能力。
放眼整个建筑行业,无论是智能传感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广泛应用,还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施工组织优化系统逐步推广,背后都少不了郑培勋这类专家的深入推动。他们不仅是在一线技术把关的守门人,更是政策执行与成果转化之间的重要桥梁。
正是凭借这样的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郑培勋在这两场大型行业评审中的表现获得了主办单位、参赛团队及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他用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判断,不仅提升了赛事的公信力,更引导行业回归“实效导向”的技术价值体系。
今天,建筑行业正站在技术跃迁与绿色发展交汇的十字路口。而像郑培勋这样的技术专家,正用他们的眼界、实践和专业,推动这一行业走得更稳、更远。通过评审工作的发言权与判断力,他们正在构筑一个更具集成力与前瞻性的工程新时代。(记者/魏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