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斌的办公室,墙上没有过多装饰,却悬着一张行业标准的早期草稿复印件,那是他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制定的《汽车车轮轮辋用热轧型钢》国家标准(YB/T 5227-2000)。这份文件的发布,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型钢的局面,成为中国汽车车轮制造基础性变革的起点。
“1990年代末,中国在车轮专用钢材的体系上几乎没有自己的标准,市场混乱,品质无法统一。”回忆起当年的背景,吴斌表示,当时他正在重庆钢铁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正是这一时期,他主导了多个替代进口钢材的国产化项目,为后来的标准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2002年,吴斌开始转向企业运营,出任重庆东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一阶段,他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技术处,而是把自己深耕的材料理念,应用到实际的工艺、生产和供应链中。他提出并推动企业建设“委托加工+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将技术标准嵌入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系统。“标准不能仅停留在纸面,它必须落地为每一批钢材的质量曲线。”吴斌说。
与此同时,他并未放弃对标准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2006年,《汽车车轮用热钢板和钢带》(YB/T 4151-2006)国家标准由他再次参与制定。这一标准更系统地规范了原材料强度、韧性、延展性等关键指标,被包括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大型钢铁企业纳入生产执行体系,并在业内广泛推广。
“标准是工业文明的语言,而我的工作,就是让这门语言说得更清楚。”吴斌认为,真正的行业进步来自标准体系和工艺路径的耦合优化,因此他着手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从2019年起,他相继主持开发了“热轧钢材生产智能监控与质量管理系统 V1.0”以及“智能化汽车轮辋钢材工艺优化管理系统 V1.0”,将数字化手段引入传统工艺管理。
这些系统并非封闭运行,而是在重庆蔡氏液压设备有限公司、源蒂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中实现技术输出。他提供的是算法逻辑与参数设定,而合作方反馈的是生产现场的实践效果。通过这种反复验证,系统不断迭代,最终成为行业中少见的“全流程智能钢材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采访中,吴斌不止一次强调“落地”二字。“我始终认为,技术和管理要打通,不能脱节。”他拿出几份合作技术合同和感谢信,清晰显示出其技术在提升合作方生产合格率、降低报废率方面的实际作用——这也是他对“原创性贡献”最现实的定义。
在他担任领导职务的企业中,无论是重庆风神金属材料加工有限公司,还是四川东风锦程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均建立起了“产、研、销”三位一体的运作结构。以重庆风神为例,在2021-2023年连续三年获得“西南热轧板优质贸易企业”称号,正是他推动板材产品在质量分级与客户定制服务方面实现突破的成果。
行业内对他的评价也由此而来。央视财经频道《交易时间》、中国工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对其推动材料智能化转型的经验做过专访与报道。尤其在2023年获得“工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创新先锋奖”之后,吴斌的名字越来越多出现在行业评审与论坛嘉宾名单中。
“今天的冶金材料行业,不再只是提供钢铁,而是提供解决方案。”在2024年度行业创新评审活动上,吴斌作为专家评委强调,钢材企业必须同时具备数据处理能力与标准控制能力。他还补充道:“谁掌握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确实,回望吴斌的职业路径,从工程师到标准制定者,从企业家到评审专家,每一个身份的背后,都是对中国汽车用钢体系持续优化的深度参与。而他之所以被行业广泛认可,正是因为他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材料演进的脉搏上。
采访即将结束时,吴斌轻描淡写地提到:“标准是一条路,但不是终点,我们还需要构建面向未来的材料生态。”他的语气依旧平和,但眼中闪着光。
这或许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是空谈未来,也不囿于眼前,而是在工业与技术之间,搭建起可以承载发展愿景的桥梁。(记者:林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