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浪潮下,培育心怀大爱、勇担责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践行社会责任教育、构建温暖社会的关键使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长期重视公益教育,近几年该校以《创新公益实践》课程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痛点,践行社会责任。近日,该校二年级 6 班 “数字助老‘e’起来” 创新公益项目,成为师生用行动诠释社会责任、传递人文关怀的有力见证。
在数字时代全面渗透生活的当下,“数字鸿沟”正成为老年群体融入智能社会的阻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数字化浪潮的碰撞,加剧了老年群体数字适老化需求的紧迫性。“数字助老‘e’起来”创新公益项目组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以创新多元的科普实践,搭建起代际数字沟通桥梁。
在二 6 班班主任李老师的指导下,项目组长黄恩翊与组员孔羽凡、李宇阳、应梓明、王丰宁并肩协作,以扎实的调研开启助老之路。项目小组系统学习问卷设计与调研方法,科学设计了涵盖手机操作、生活缴费、医疗挂号等多方面的电子问卷。通过走进社区、公园线下走访,以及线上多渠道问卷投放,最终收集到 130份有效问卷。
调研数据深刻揭示老年人数字困境:6 4.81% 的老年人高频使用智能设备,却有 40.74% 在调节音量、亮度等基础功能上困难重重;43.52% 未尝试手机挂号缴费;35.19% 对手机支付安全忧心忡忡;36.11% 因陌生或不佳体验远离娱乐软件。而 56.88% 的老人对数字知识的渴望,更成为项目小组行动的强大动力。
基于调研成果,项目小组有序开展系列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担当。6月14日,知春里社区活动现场,小队员化身“数字导师”,分模块进行教学。黄恩翊指导老年人使用各类娱乐软件,演示简单操作与丰富功能;应梓明讲解手机基础操作;李宇阳指导老年人使用淘宝、京东等购物软件;王丰宁整理线上线下预约挂号全渠道指南;孔雨凡结合案例揭露 “冒充客服退款”等诈骗套路。老人们在项目小组的指导下,真切感受到数字生活的便利,纷纷竖起大拇指。
6月19日的校级宣讲会上,李老师讲述项目从萌芽到落地的过程,强调关注 “数字鸿沟” 不仅是技术帮扶,更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构建温暖社会的重要一环。黄恩翊以详实数据展示老年人困境,分享团队调研成果与公益实践经验;组员们分别就手机操作、购物、挂号、防诈等内容细致讲解,通过互动问答,点燃同学参与公益的热情,让社会责任意识在校园中传递。
6月22日,双榆树公园内,小志愿者们一对一辅导老人解决微信视频通话、医院预约挂号、手机支付等难题,并通过 “中奖链接”“保健品推销” 等案例,传授防诈技巧。
6月29日,海淀黄庄地铁站里,服务点前人头攒动,小队员们耐心讲解 “北京公交”“地铁通” 使用方法,从线路查询到扫码乘车,从实时到站到防诈提醒,还将防诈口诀编成拍手歌,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此外,整个活动期间,小组深入老人家中开展精准帮扶。针对视力不好的老人,队员们设置大字体和语音播报,离开前,还在老人手机存下联系方式,方便随时求助。
这些活动累计线下服务超 1000 位老人,线上影响近6万人次,收获无数赞誉与感动。小组成员用稚嫩的双手,为老人搭建起跨越 “数字鸿沟” 的桥梁,用真诚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