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8日,在北京证监局指导下,北京证券业协会携手北京公募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基金评价机构及多家主流媒体,共同启动“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活动以“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在行动”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引领作用,打造北京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明明看基金公司宣传‘近1年收益超30%’,自己买了却亏了15%;听销售说‘这款基金保本保收益’,最后连本金都没保住……”在基金投资市场,这样的吐槽并不少见。究其原因,除了市场波动的客观因素,更关键的是很多投资者在选基时踩了“认知坑”:要么被虚假宣传牵着走,要么盲目跟风追热点,要么连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都没摸清,就稀里糊涂买了不适合的产品。今天,我们拆解那些基金投资中的“踩坑陷阱”。
产品“稳赚不赔”?小心中了虚假宣传的坑
家住杭州的张阿姨,2022年初在理财经理的推荐下买了一款“新能源主题基金”。当时理财经理拿着宣传册说:“这款基金近6个月收益28%,而且新能源是国家扶持的大方向,稳赚不赔,很多客户都抢着买。”张阿姨本身是保守型投资者,但听到“稳赚不赔”“国家扶持”,又看到宣传册上“历史业绩亮眼”的图表,心动之下拿出了5万元积蓄买入。
可买入后没过多久,新能源板块大幅调整,这款基金净值一路下跌,3个月内亏了22%。张阿姨慌了神,去找理财经理,对方却改口说:“基金是长期投资,短期波动很正常,再拿拿肯定能涨回来。”又熬了半年,基金净值不仅没回升,反而因为基金经理调仓失误,又跌了15%,5万元本金只剩3.15万。张阿姨忍不住赎回,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近40%,懊悔地说:“当初要是没信‘稳赚不赔’的话,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张阿姨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理财市场中,类似的“套路”每天都在发生:有的宣传只提“近1个月收益”,绝口不提近3年回撤;有的把“R3风险”的基金说成“适合保守型投资者”等,这些虚假宣传就像“陷阱”,让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一步步走进来,最后只能看着收益缩水、本金亏损,追悔莫及。
这些虚假“套路”需看清
基金虚假宣传的本质,是“放大收益、隐藏风险”,用模糊的表述、夸大的数字、虚假的背书,诱导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决策。具体来看,常见的套路主要有5种:
套路1:夸大历史业绩,“选择性展示”数据
这是最常见的套路之一。很多宣传会刻意挑选“最亮眼的短期业绩”:比如只说“近1个月收益15%”,却不说“近3年年化收益仅3%”;只展示“牛市期间的涨幅”,却隐瞒“熊市期间的回撤”等。
套路2:模糊风险等级,“向下兼容”诱导购买
根据监管要求,基金需按风险分为R1到R5五个等级,且必须“风险匹配”,但很多销售为了冲业绩,会刻意模糊风险等级,把高风险产品描述成“波动小,收益稳”而推给保守型投资者,让保守型投资者误以为自己“能承受”,结果是产品和风险严重不匹配,给投资者造成收益损失。
套路3:偷换概念炒作热点,“挂羊头卖狗肉”
每当市场出现热门概念,比如“元宇宙”“AI”“碳中和”,就会有一批基金跟风炒作:宣传册上印着“AI主题基金”“布局未来科技”,实际持仓里却全是传统家电、地产股;号称“碳中和基金”,新能源板块占比不足10%,反而重仓煤炭、钢铁等高耗能行业。
套路4:承诺收益或保本,触碰监管“红线”却屡禁不止
《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基金销售机构“不得承诺收益或者承担损失”,但仍有不少销售为了拉客户,打擦边球甚至直接违规:有的说“这款基金预期年化收益8%-10%,肯定能达到”;有的承诺“就算亏了,我们公司也会补差额”;还有的把“浮动收益型基金”包装成“类存款产品”,说“和定期存款一样安全,收益还更高”。
套路5:利用“权威背书”误导,把“站台”当“推荐”
有的基金宣传会刻意绑定“权威机构”“专家学者”,制造“值得信赖”的假象:比如印着“央视合作品牌”“央行旗下平台推荐”,实际只是在央视投过广告,和央行没有任何关系;有的邀请“财经专家”站台讲座,说“我自己也买了这款基金”,实际专家只是收了出场费,根本没持有。
从“盲目买”到“精准选”,还需要做好“三件事”
除了防套路,选基金还要做好这3件事,而这三件事或许是基金投资的“核心逻辑”。
第一件事:先算“两个账”,明确自己“能投什么”
很多投资者踩坑的根源,是“不清楚自己能投什么”,最后要么被迫割肉,要么心态崩溃。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先算好“两个账”:一是“资金用途账”:把资金按“使用时间”分类,比如一年内要用到的钱,1-3年不用的钱以及3年以上不用的闲钱,不同的资金期限可以配置不同的产品。第二是要算一算“风险承受账”:可以去正规金融机构测一测自己的风险承受水平,比如你是属于保守型、还是平衡性还是积极型。不同的风险承受水平,适合不同的基金产品。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哪怕别人说“某基金收益再高”,不适合自己也不能买。
第二件事:聚焦“三个核心指标”,筛选“优质标的”
选基金不是看宣传、看热点,而是看“硬指标”——基金经理、基金产品、基金公司等。
指标1:基金经理——选“穿越牛熊的老手”,不选“昙花一现的新人”
基金经理是主动型基金的“灵魂”,一只基金的收益高低、风险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经理的能力。选基金经理,还需要重点看以下三点:
一看任职年限:至少3年以上,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周期。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只任职1年,哪怕近1年收益再高,也可能是“靠风口”,一旦风口过去,收益就会大幅回撤;而经历过牛熊的经理,更懂如何在市场下跌时控制风险,在上涨时把握机会。
二看历史业绩:看“年化收益”和“回撤控制”。是否能够跑赢业绩比较基准或者同类产品收益,同时还要注意回撤控制,是否能够尽可能地平衡收益与风险,带给投资者良好的持有体验。
三看风格稳定性:比如基金经理是“价值型”,就看他是否长期坚持价值风格,不随意跟风转成长型,而风格漂移的基金经理,就像“不会掌舵的船长”,很容易让基金偏离轨道。
指标2:基金产品——看“业绩归因”,不唯“短期收益”
选基金产品,不能只看“近1个月收益多少”,要深入看“收益从哪来”“风险在哪”:可以通过业绩归因,比如通过基金季报、年报看“收益来源”——是靠基金经理选股能力(比如选的股票长期上涨),还是靠市场风口(比如刚好买了当年涨得好的行业)。靠选股能力的基金,哪怕风口变了,也能通过选优质股赚钱;靠风口的基金,风口一过就会“跌回原形”。
指标3:基金公司——选“规模较大,且投研强”的平台,不选“小而乱”的公司
可以通过公司规模、投研能力强弱以及基金离职率等指标判断基金公司实力。比如优先选管理规模1000亿以上的公司,规模太小的公司投研团队薄弱,基金经理离职率高,甚至可能因为基金规模太小(不足2亿)面临清盘风险,而投研稳定的公司,有成熟的选股体系、风险控制流程,基金业绩或更有保障。
第三件事:动态跟踪,不“躺平”也不“乱操作”
很多投资者认为“选好基金就可以躺平”,结果基金经理离职了、持仓风格漂移了还不知道,最后亏了钱才发现问题;也有的投资者“频繁操作”,看基金跌了就赎回,涨了就追买,一年下来手续费花了不少,收益却没多少。而正确的做法是“动态跟踪,适度调整”。
结语:基金投资是一场“长期修行”,不是一次“短期投机”。与其纠结“哪只基金能涨”,不如先学会“不踩坑”——当你能避开虚假套路、选对优质标的、做好长期持有,“基金赚钱,基民也赚钱”的目标或许才能实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