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5日,首届社区发展(国际)博览会在天府成都成功举办。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内,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浓馨与斯里兰卡的红茶韵味竞香媲郁,川港社工的公益实践与鄂沪社区的治理经验碰撞交融,一场跨越国界、惠及民生的开放盛宴,正以社区为支点,撬动全球合作新可能。
开放是激活全球机遇的引擎,合作是书写共赢篇章的笔墨。作为我国社区发展领域的首个国际性盛会,本届社博会不仅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坚定信心,更搭建起全球社区资源对接、文化互鉴、经贸合作的高端平台,为全球社区发展注入活力,为人类共同生活家园建设凝聚动能。
山海不远,和则同心;跨越万里,携手同行;盛会有期,合作无限。

社博为“媒” 机遇中牵手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正为全球经贸合作释放巨大引力。牵系百姓生活点滴的社区是美好发生之处,也是国际(地区)交流成果亟需拓展落地的场景。
当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同频共振,首届社博会以“社区+贸易”的创新形态,接通这座连心桥,全球资源通达万家,增进民生福祉。
千载流泽,丝路古道新机焕发。在社博会国际展区,来自希腊、古巴、智利、阿富汗、尼泊尔、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15个共建“一带一路”进口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宜人的气候,充足的阳光,绝妙的土壤、悠久的酿造传统使得摩尔多瓦的葡萄酒蕴含独特的香气与味道。这一欧洲国家被冠以“葡萄酒王国”的美誉,但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还稍显陌生。在摩尔多瓦国家展台前,葡萄酒商Alexandr热情推荐观众品尝酒品,分享葡萄酒庄园的风味故事。“社博会给了外国企业展示、交流并扩大市场的机会”。
风物里凝结着各国的历史、人文与智慧,也寄托着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希冀。跟随父亲从巴基斯坦来到成都参展的卡西姆是在中巴“铁杆友谊”下成长的年轻人。在巴基斯坦国家展台前,每件铜器呈现出独特纹理与深邃光泽,吸引不少客商驻足询问,这源于当地工匠沿用古法捶打、雕刻与氧化着色技术,为器物赋予独特魅力。借助社博会这一国际平台,卡西姆希望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能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成为生活装饰中的一抹亮色。

来自白俄罗斯的展商Viktoryia在展台前接待中国顾客,人头攒动、订单不断。她流利的中文源于多年留学中国的经历,如今她已在成都美满安家。“社区大家庭是我幸福生活的坚强后盾,希望国际展区也能为更多社区传递幸福”。
途通山海阔,合作创未来。以社博会为媒,中国互利共赢的胸怀与担当为世界经济注入“东方暖流”。社博会破解家庭、社区场景与经贸合作之间的对接不畅难题,推动全球产业链与中国社区市场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更进一步讲,社博会的开创性意义不仅是展示窗口、交易桥梁,还是创新孵化和价值共创的平台。
世界为“邻” 镜鉴中发展

“中国社区的发展速度令我惊叹”,开幕式上,北京对外文化贸易协会、外国企业家分会会长GregWollner为社博会发表视频贺信,阐述定居中国的真切感受。在全球社区生态建设讨论中,他通过欧美“邻里互助数字平台”等案例倡导文化交融与技术协同构建全球社区生态。
和GregWollner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在中国定居。北京市顺义区空港街道新国展国际社区裕京花园小区是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重要阵地,来自波黑的茉莉花在中国生活已四十余年,她不仅积极帮助外籍居民适应中国生活,还被聘任为北京裕京新世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物业经理。为促进中外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她创新沟通与协商机制而设立的咖啡清谈会,已成为社区的固定议事活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文化交融中充分体现。
开放包容是国际社区最鲜明的标识,文化与规则对接则增强国际人才的归属感与定居意愿。北京对外文化贸易协会会长张少龙建议,让社区成为文化传承与国际交往的新枢纽。作为首届社博会的联合主办单位,北京对外文化贸易协会不仅引入国际优质社区服务模式供国内社区研究,还依托国际资源网络,精准对接海外市场需求,助力社区文化产品“出海”。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循环中推动社区文化与贸易共同升级,为全国基层文化与对外文贸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社区+贸易”样本。

社博会为全球视野下的社区发展比较研究提供着丰富养分、开拓新空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边燕杰曾长期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他欣喜看到中国社区的发展符合城乡居民对品质生活的期待,“中国社区发展呈现组织化程度高、民意表达充分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发挥非正式机制作用,激活社区治理效能”。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基础。首届社区发展(国际)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社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更构建起一个长效化、常态化的国际合作平台。
风劲启新程。未来,社区发展(国际)博览会将持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一道,在推动全球社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