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青年志愿者潘同学,在COP30期间从亚马逊雨林的深处,延伸到贝伦的历史街区,再到与专家的深度对话,“这一路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金融在生态保护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资本,更是一种能够连接万物、激发可持续未来的枢纽力量。”来看看她的所见所感。】
---
保护亚马逊雨林,不仅是生态问题
在COP30的议程中,我有幸随代表团进行了一次深入亚马逊雨林支流的沉浸式考察。航行在褐黄色的瓜马河上,我们拜访了河畔小学,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与热情的问候,是这片土地给我们的第一份礼物。
随后,我们结识了八十多岁的拉吉先生,他向我们展示了用天然植物制作的“蚊香”和从植物中提取的鲜艳染料。这些传承自原住民的生存智慧,生动地诠释了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徒步进入雨林深处,每一种植物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可制橡胶的、可作甜点的、乃至用于研制可降解塑料的……这片“地球之肺”的勃勃生机令人震撼。然而,在与资深环保人士孙莉莉女士的对话中,繁华景象背后的严峻挑战也随之浮现:原住民的权益与智慧常被忽视,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这让我清晰地意识到,亚马逊的保护,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与全球协作的复杂议题。

(图:亚马逊雨林)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片土地,次日我们系统考察了贝伦的维奥佩索市场,观察当地的商业生态,并参访了殖民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址。
在圣何塞解放广场,我们对基于自然资源开发的特色产业,如巴西宝石与雨林风情手工艺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些经历让我看到,发展与保护在这里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需要智慧去平衡的命题。
金融力量,内核远不止于资本
带着从雨林和城市中获得的体感与思考,我在边会现场采访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先生。我向他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金融机构在此进程中,应如何超越传统的资金支持角色?

(图:潘同学采访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副秘书长侯远青先生)
侯副秘书长的回答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他指出,金融机构与基金会的合作,应从“单纯的资金支持”升级为“多维度战略性支持”。“金融机构,比如平安拥有庞大的客户网络、数字科技平台与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这些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他强调,“这能帮助我们筛选优质项目,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实现资金的长远回流,并由为项目评估金融风险,共同打造可规模化的合作新模式。”
在谈及如何甄别高质量林业碳汇项目时,他分享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关键在于项目能否构建一个连接金融机构、客户与生态目标的“共赢生态”。他以备受关注的平安“古树名木守护行动”项目为例,指出我们可以呼吁客户共同参与此类高生态价值项目。“这不仅是捐赠,更是在环保行动中达成深度的‘战略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到自然保护的宏大叙事中。”
这番话让我豁然开朗。现代金融的力量,其内核远不止于资本。它更是一种能够牵动万千资源、连接无数客户的枢纽。我们青年一代,正有志于成为这种“金融向善”力量的推动者。此次COP30之旅,从雨林的古老智慧,到会场的前沿理念,让我更加坚信,我们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东方的“古树智慧”与全球气候行动相连,在守护地球家园的征程中,贡献属于中国青年的思考与活力。
*本文作者平安青年志愿者潘同学,照片由平安青年志愿者蔡同学拍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