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城市亮起万千灯火。高楼林立间,一束束光线如诗如画,既是功能照明,也是情绪语言。这光的背后,承载着设计者对城市空间、人的情绪与技术美学的理解。在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筑工程技术研究院里,有一位用灯光讲述空间故事的设计师——孔大威,他如今是该院的灯光设计总监,也是业内兼具技术与美学眼光的照明设计专家。然而,他的起点,却并非建筑设计与照明的“科班出身”。
2005年,孔大威进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主修三维动画方向。他热衷于视觉表达、动态构图与数字影像技术,曾设想未来从事影视动画、游戏视觉或交互设计等行业。毕业后,他曾在高校短暂任教一年,随后加入N7数码,一家专注于游戏内容制作的公司,担任动画主管,专注于三维角色动画与视觉表现。在这段时间里,他积累了大量关于光影运动、场景构建的实战经验。但一次参观灯光照明与建筑艺术展览会的经历,却悄然改变了他的兴趣走向。那场展览中,灯光不再只是功能性的存在,而是与建筑、艺术装置融合为完整的空间叙事。他第一次体会到:光线可以成为情绪的载体,能讲述故事,甚至重构空间体验。那时的孔大威意识到:光,不只是辅助,它本身也可以是设计的主角。正是这一刻,他开始思考如何从动画光影的世界,转向现实空间中的光影设计。
转机出现在2014年。彼时的雷士照明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关键阶段,不仅积极布局O2O战略,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还成功签约成为国际泳联官方合作伙伴,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业务不断拓展,照明项目日益复杂多样,急需既具视觉创意又理解工程逻辑的复合型人才。一则招聘启事中的“照明设计师”岗位引起了孔大威的注意。他以多媒体作品集叩开雷士大门,成为照明设计部里背景最特别的一位新人。
入职初期,这位“半路出家”的设计师白天啃读《照明设计手册》,深夜恶补DIALux光学模拟软件。部门前辈回忆:“他总是一边研究灯具参数,一边琢磨怎么把视觉语言转化为技术图纸。”孔大威也常说“照明设计和动画一样,都需要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体验。”凭借多媒体设计训练带来的空间感和叙事思维,他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设计方法。
这种将视觉美学与技术实现相结合的能力,让孔大威很快从初学者成长为项目核心骨干。他主导的黄果树冰雪小镇度假区灯光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巧妙地将北欧神话与冰雪文化融入灯光设计。他以“冰雪与光的变奏曲”为主题,通过灯光与造型的结合,将光影艺术转化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在维京大道,他设计了奥丁雕像的灯光效果,利用高显色度光源突出雕像的庄严与神秘;在许愿石区域,采用柔和的低蓝光照明,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氛围。此外,他还为水上演出设计了可变色、可转动方向的大功率射灯阵列,增强了演出的视觉冲击力。这些设计不仅展现了孔大威对细节的把控,也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游客在冰雪世界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深度。
在雷士的八年中,孔大威参与了数十个大型重要项目,从商场、写字楼到酒店、医院。他不仅负责照明设计方案,更逐步掌握了灯具结构、节能控制系统、施工落地的全过程。他不仅关注光的表现力,也始终思考光与人、光与空间之间更深层的关系。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灯光亮化设计项目,则是他在雷士照明任职期间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实战演练。项目伊始,他便面对一道棘手的命题:如何在满足博物馆功能性照明需求的同时,控制眩光、减少光污染、营造出健康且富有表现力的光环境?更复杂的是,灯光还需与博物馆本身承载的地质文化、展陈内容和空间格局紧密呼应,既不能喧宾夺主,又必须足够动人。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表达路径,他深入研读照明设计规范,细致分析展馆结构与空间肌理,逐层推敲每一处立面与动线。他在灯具选型中坚持“性能稳定、结构紧凑、后期维护简便”的原则,优先选用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产品;而在色温控制上,他更是展现出极高的敏感度:从模拟地壳深处的冷峻蓝光,到入口处柔和温暖的灯带,每一道光线都被精准定位,既是氛围的营造者,也是展品的叙述者。
(夜幕下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眩光和光污染,他重新规划灯具布局与照射角度,反复实地测试和微调,确保光线在功能性与视觉舒适度之间达成平衡。在控制系统方面,他则采用分区智能编程的方式,构建起涵盖节目编辑、后台控制与维护的完整框架,使光的表现方式更加灵活、动态,能够随不同展陈需要而不断变换。整套设计贯彻了孔大威一贯的理念:以人为本,以体验为先,借助科技实现美学的落地表达。最终,这一项目成功打造出富有情绪张力和文化叙事的夜间景观,成为业界少见的典型范例,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照明设计领域的专业声誉。
“灯光不是装饰,它是空间的情绪管理者。”这是孔大威在项目收尾阶段说的一句话。这份对光表达力的深刻理解,也让他在雷士照明的八年间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完成了从“艺术生”到行业专家的跃迁。
随着职业经验的不断积累,孔大威开始思考照明设计在城市空间中更深层次的意义。他选择从企业一线项目中抽身,进入更注重设计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的工作平台——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筑工程技术研究院,担任灯光设计总监。在新的岗位上,他延续着自己对光的热爱,也将技术积累转化为系统性的设计理论研究。他不再局限于具体项目执行,而是更多地参与到灯光语言、空间体验与人文表达的融合探索中。(文/尚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