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旨在全面摸清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底数,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为系统化、科学化保护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探索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破解基层文物保护中普遍面临的资金、人力等难题,成为普查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关键环节。中国人寿财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要战略方向,鼓励各级机构结合地方实际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助力 创新文保支持“生态链”
四川作为文物资源大省,肩负着守护巴蜀文明根脉的重任。而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6914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承载,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区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进一步厘清成都历史遗产资源状况与保护需求,充分挖掘文物中蕴含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普查过程中既需要投入专业技术力量与物质资源,同时时刻需要预防文物受损、人员安全事故及数据偏差的情况发生,这都离不开强大的政策保障与资金体系支持。
为了更有效分散普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一线文保工作提供职业安全兜底,近日,中国人寿财险四川成都中心支公司在成都市文物局的指导下,积极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保障工作,于天府新区正式启动“文物守护者”保险产品试点项目。该试点是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在全省范围内探索运用金融工具赋能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的创新尝试。
据项目负责人表示,“文物守护者”项目秉持“防重于赔”的核心理念,不仅提供灾后的经济补偿,更注重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专业的防灾防损建议以及预防性投入,主动降低文物受损风险。专项保险的目标是让保险真正成为预防损失的第一道防线和文明传承的坚实守护者。该项目是金融力量服务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大局、赋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一次创新实践。
化零为整 增强文保发展“续航力”
将“防重于赔”理念落到实处,“文物守护者”保险在保障模式上实现了“化零为整”。首批“文物守护者”保险试点聚焦天府新区,为该区域上百处不可移动文物提供总额高达1亿元的全方位风险保障。该产品的核心创新在于,成都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基层文物保护痛点—专项资金管理中“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困境:将文物保护中不可预见的、分散的修缮支出,转化为可预算的固定保费支出,这一模式精准破解了基层文保单位日常维护资金短缺、专业人力不足等长期难题,从而有效提升基层文保工作的韧性与保障水平。
此次保险试点的落地,不仅填补了成都文物系统在专业保险服务领域的空白,更是将普查成果转化为保护动力的积极探索。它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传统的行政手段之外,正式迈入“风险管控+金融赋能”双轨并行的新阶段。
以金融创新之力筑牢城市文脉根基。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文物守护者”试点是公司响应总公司战略、服务地方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步。该项目通过金融工具的市场化运作,为散落民间的珍贵历史遗存提供了系统化、可持续的风险保障方案,不仅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注入新动能,其探索形成的“风险管控+金融赋能”双轨保护模式,有效缓解了基层文保资金与风险管理压力,为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此次试点积累的“成都经验”,为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后续在全省范围内运用金融手段服务文物普查与长效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这不仅有助于四川千年瑰宝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守护,也是中国人寿财险发挥金融专长,服务国家文化强国建设,参与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一次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