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勇介绍,200例足踝关节置换手术的积累并非空中楼阁,依托的是其20多年的技术沉淀,以及美中宜和骨科及运动医学中心临床与康复一体化的支持体系。
今年6月,国内知名非公医疗机构美中宜和的骨科及运动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美中宜和骨科中心”)成功完成了第200例足踝关节置换手术。
这一数字在非公医疗体系中并不多见。要知道,踝关节置换手术在骨科被认为是一项高精尖手术,难度大,对医生要求高,目前国内开展的公立医院也相对较少,而美中宜和骨科中心仅成立2年时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在这背后,是一段双向奔赴的故事。2022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专家武勇被美中宜和所推行的“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模式所吸引,受邀加入美中宜和骨科中心担任负责人,推动了医院足踝外科的发展。站在200例里程碑上,武勇表示,这不是终点,他相信美中宜和骨科中心一定能成为非公医疗体系中骨科与运动医学领域的标杆。为此,他们会继续努力。
武勇与美中宜和医生团队为患者手术
200例背后,美中宜和骨科的进阶之路
在骨科领域,足踝关节置换被公认为是“小病种里的高难度手术”。
武勇向“医学界”解释,目前全球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约为1%,与髋、膝关节相比,踝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少,有数据显示,英国每120例膝关节置换中仅有1例踝关节置换,美国为每10万人口中有3例,中国远低于此。与膝关节、髋关节相比,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十分复杂,手术空间小于5厘米,是常见的下肢关节置换手术中唯一一个在不脱位的情况下完成假体植入的关节置换手术,这对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且需要很长的学习曲线。在公立医院体系内,目前足踝置换手术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型足踝中心。武勇自2005年起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开展该手术,至今已完成近1000例。2022年,他将这一技术体系带入了美中宜和,目前完成200例。“这200例的积累并非空中楼阁。”武勇强调,“它依托的是我在过去近30年的技术沉淀,以及美中宜和对术前规划、术中精准化操作和术后康复一体化的完整支持体系。”据他介绍,在美中宜和完成的200例足踝关节置换手术,多为疑难重症。“这是因为许多患者往往拖到晚期才手术,畸形严重、骨缺损明显,手术难度远高于国内外文献报告。”为应对高难度病例,美中宜和引入了个性化截骨导板(PSI)技术,使得术前规划更细,术中下刀更准。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尝试使用术中导航系统,把术中实时影像和术前规划叠加,实现无需导板即可引导截骨与假体安放,缩短手术流程。
美中宜和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配备的先进设备
除了200例里程碑外,“医学界”了解到,依靠病例积累,美中宜和骨科中心在学术推广、科研方面也有了最新进展,目前中心已接待六批次、共二十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开展短期足踝置换手术专项培训。在科研方面,中心也在尝试与国内多家顶级骨科医院联合开展有关导航引导下踝关节置换的多中心研究,推动建立中国非公医疗足踝外科数据库。
致力于实现“临床与康复一体化”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两年前,或许谁也想不到美中宜和骨科中心能够取得这样喜人的成绩。
“骨科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美中宜和骨科及运动医学中心临床事务管理副主任吴铮回忆,2023年初,美中宜和骨科中心刚刚成立,团队仅有几人,亚专科几乎为零。“骨科能不能做起来,我们心里都没底。”然而,或许正是这份“空白”,给了美中宜和重新定义医院骨科的机会。“医学界”了解到,美中宜和此前深耕妇儿领域,之所以决定切入骨科与运动医学,是想解决一个长期痛点:传统模式下骨科与康复科各自为战,康复师只能凭患者转述拼凑手术细节,信息缺失、方案走样,功能恢复常常大打折扣。因此,美中宜和将“临床治疗与康复并重”定位为骨科中心的发展目标,即骨科医生与康复师从术前、术中到术后紧密结合,制定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康复目标和计划,骨科医生会阶段性参与患者康复期计划的评估与调整,并实施疼痛管理下的治疗和康复,致力于帮助患者实现最佳功能恢复。当初武勇之所以被美中宜和吸引,也正是因为这一理念与他在公立医院工作时一直想尝试的“临床与康复一体化”高度一致。过去两年,美中宜和骨科中心持续深耕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正向反馈。吴铮举例,科室曾接诊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年轻女性患者,腰痛已持续数月。过去这类患者术前因怕痛不敢动,手术后只能去康复科,经历漫长的康复训练。为破解这一难题,吴铮和团队多次研讨,由康复师为她制定了术前肌肉激活计划,帮助激活核心肌群,增强肌肉力量。术后第一天,患者就能启动康复训练,一周后便能开车返岗,康复疗程缩短了一半以上。
美中宜和骨科及运动医学中心临床事务管理副主任吴铮
除了术前制定相关计划,美中宜和的康复师还会从门诊评估起全程同行,“我们会让康复师进手术室,了解手术过程,知道假体如何植入、神经如何减压,让他们回到病房后做康复时心里有底、手法更准,也敢在医生设定的安全边界内大胆推进训练。”
吴铮发现,由于康复时间大幅压缩,许多患者的心理负担也有所减轻,家属也不再焦虑“术后要躺多久”的问题。当然,让“临床康复一体化”理念真正落地,团队也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吴铮举例,科室许多医生和康复师有着此前公立医院的工作惯性,各自只管“本职工作”,比如医生只管开刀,康复师等术后才出现。直到大家开始一起查房、一起看手术、一起直面患者反馈,才意识到只有像“一家人”那样随时沟通、随时调整,才可能把疗效做到更为理想。而当越来越多的“精品”病例出现,随之而来的患者口碑、团队成就感等等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所谓“临床与康复一体化”也不再是口号,真正成为了科室医生们自觉自愿、自我驱动的工作方式。
打造美中宜和骨科的“金字招牌”
作为美中宜和医疗集团近年的新建科室,骨科中心自成立起便自带“美中基因”:一是继承了集团妇儿领域特有的情感关怀,二是延续了其深耕的MDT(多学科协作)模式。
吴铮对此深有感触,他曾在其他部队医院和非公医疗机构工作过,深感骨科是纠纷高发科室,问题往往出在疗效与患者情绪价值之间的不匹配等方面。吴铮告诉“医学界”,产妇需要被呵护,骨科病人更需要从常年麻痛回到正常生活的全程陪伴。“我们将美中宜和一直惯有的情感关怀,结合骨科医生对病程的精准化掌控,刚好就切中了患者需求。”尤其针对疼痛管理方面,美中宜和骨科中心既拥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常规手段,还为每位患者自初诊起就配备个案管理师负责情绪减压、持续随访,并让康复师早期介入疼痛管理的环节。
美中宜和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
为了把控医疗质量,科室内部还培养了一支常态化、默契度极高的MDT团队。据了解,该团队包括医院的骨科医生、麻醉师、康复师、内科医师、个案管理师等。
与公立医院所实行的临时会诊不同,美中宜和MDT团队长期绑定,实现麻醉师、康复师与骨科团队的紧密配合,他们既熟悉彼此的技术特点,又能依据每位骨科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围手术期检查、镇痛及麻醉方案。值得关注的是,美中宜和骨科中心充分调动了麻醉师、康复师的积极性,让原本在治疗体系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的科室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体验。吴铮介绍,医院骨科中心的麻醉师在骨科手术后的作用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最突出的是开展长效神经阻滞技术。过去术后患者使用静脉镇痛泵时,常常会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而现在采用长效神经阻滞技术后,这些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此外,麻醉师还会与骨科医生沟通术后可能出现的疼痛点,进行精准化干预。有时,麻醉师还会与医生一起查房,根据患者的术后反馈,及时调整镇痛方案。“我们观察到,很多病人术后回病房的第一天、第二天几乎无痛。等到轻微痛感出现时,往往已经是准备出院的当天了,期间患者仅需口服常规止痛药,疼痛感就能显著减轻。”今年5月,骨科中心还将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门诊慢性疼痛患者,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坐骨神经压迫等,当场即可帮助老人恢复自理能力。吴铮介绍,开设两月余,门诊已有五六例患者效果显著。在过去两年中,美中宜和骨科中心不仅完成了200例足踝关节置换手术,还在团队建设与专业发展上实现了从初创到成熟的蜕变。目前,医院骨科中心中心已覆盖足踝疾病诊疗、下肢矫形、膝髋疾病、脊柱疾病、小儿骨科等多个领域。“医学界”了解到,2025年下半年,手外科相关诊疗服务也将在美中宜和落地。“200例是一个起点,不是终点。”武勇说,“我对美中宜和骨科及运动医学中心的发展充满信心。经过我们的努力,未来一定能成为非公医疗体系中骨科与运动医学领域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