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这里见证阅兵,我一辈子都会记得。”月嫂范双艳哽咽着说。与她并肩的,是从河南来到北京的保洁员王红丽。她们原本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政阿姨,此刻却站在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上,亲历铁甲奔涌、战机呼啸的恢宏场面。
从月子房到观礼台,从手中抹布到广场长空,9月3日这一天,她们的日常融入国家的荣光;普通劳动者的心声,也在这一刻与时代的脉动同频。
从小家到大家:在岗位上坚守与成长
58到家家政阿姨王红丽(左)和范双艳(右)在天安门观礼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阅兵分列式环节编设45个方(梯)队。空中护旗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拉开分列式帷幕。
当陆军方队铿锵而过,整齐的脚步声仿佛击打在人心上,范双艳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军人必须要有毅力,有意志力。”父亲、叔叔和弟弟都曾身着戎装,把坚韧与担当深深刻进了她的生命。如今,她把这份意志力化在58到家月嫂的日常坚守中:四年零投诉,赢得“金牌月嫂”的口碑。
“祖国越来越强大,才让我们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而心底深刻的军人意志,也成了我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底气。”范双艳说。
45岁的王红丽,走出了二十多年的“全职宝妈”身份,背上沉甸甸的清洁工具包,成为一名58到家保洁员。凭着勤勉和细致,她仅用3个月,就成为客户争相预约的“抢单阿姨”。
“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认真做。”王红丽说,“我要把照顾家庭的本事,转化成服务社会的能量。”
就业新天地:岗位更广阔,生活更踏实
范双艳和王红丽并不是特例。她们身后,是千千万万新就业群体的身影。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完善就业政策、推动服务业升级,就业面不断拓展。以家政为例,行业规模已突破1.23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2024年,在58到家平台上,护老保姆需求同比增长21%,育儿嫂需求增长23%,精英管家、儿童成长陪伴师等高端岗位需求更是上扬34%。
岗位拓展的同时,劳动者的能力与信心也在提升。过去一年,仅58到家平台,持证上岗人数就增长了两倍多;近一半学员选择学习两门以上课程,还有不少人尝试跨工种培训。越来越多劳动者告别“靠力气”,走向“凭手艺”,在技能积累中看到了更长远的未来。
这种变化背后,是国家的持续发力。从出台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政策,到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保和职业伤害保障,再到推动“家政信用查”等公共平台建设,培训、上岗、维权的通道正在不断打通。劳动者切身感受到:职业通道更顺了,权益保障更实了,奋斗换来的是看得见的收获。
尊重与认同,写进劳动者的笑容里
这种变化不仅写在数据里,更刻在劳动者的笑容与心声里。
“以前总觉得做保洁是‘下力气’,现在客户见面会主动说一声‘阿姨辛苦了’,那种尊重让我心里暖。”王红丽说。
“干这一行很累,但当客户把新生儿交到我手里时,那份信任就是最大的幸福。”范双艳说。
对她们而言,收入改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职业尊严与社会认同。过去常被视为“体力活”的岗位,如今正在获得更多理解与尊重。这种获得感,才是最真切的幸福。
万名阿姨接力:幸福在日常中回荡
与观礼台的庄严相呼应,祖国各地的家政阿姨用最质朴的方式接力,表达心声。
北京,有人刚结束工作,就在客厅里举起小国旗;深圳的宿舍楼下,几位钟点工拉着手齐声高喊“祝福祖国”。
9月3日傍晚,近万名58到家阿姨线上线下表白祝福祖国,覆盖300多个城市、上千个社区。从沿海到内陆,从都市到乡村,不同的镜头里是同样的心声:国家的荣光,也是她们的荣光;祖国的繁荣,已经融入她们的生活。
从阅兵观礼台到千家万户,从铿锵步伐到到日常坚守,盛典与日常在此刻交汇,幸福感成为最温暖的注脚。
国家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让更多人能够在岗位上收获体面与尊严;而当千千万万劳动者把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他们的汗水也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行的力量。